如何开好一个会议?(作为主持人如何开好一个会议)

如何开好一个会议?(作为主持人如何开好一个会议)

这篇文章是我在公司内部写的一篇博客。

我们公司有写作的文化,从博客、周报到各种工作成果,都会沉淀到飞书文档,我在 Q2 的一个 KR 就是「工作成果百分百沉淀到飞书文档」,这篇博客也属于工作成果之一。

写这篇博客的背景是:最近我被邀请参与了一些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会议。其实也不是最近,一直以来都是,只不过以前时间比较多,而最近发现时间越来越不够用了。

由于飞书日历邀请人开会极其便捷,会议更容易约了,但同时也使得无效会议变得更多了,导致大量时间被开会浪费掉了 —— 这对于管理者来说是很大的消耗,因为管理者被各种会议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而这些时间本应该花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比如创新。

为了使会议更高效,节省会议发起人(主要是其他同事,当然也适用于我自己)和会议参与人(也就是我)的时间,我把我对会议的理解和偏好写成这个文档,然后我会把这个文档附到我的《个人说明书》(另一个文档)里。

如果一个同事想邀请我参加一个会议,TA 可能会自行提前阅读本文档,我也会告知其先去阅读这个文档,因为我会根据本文档跟 TA 明确相关细节,否则我可能会拒绝参加这个会议。

这篇文章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尊重他人的时间。

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我也会以此要求别人 —— 不止是公司内部工作。比如一个合作方找到我,刚加上微信,双方没有信任基础,也不说自己的合作需求(甚至 TA 自己都没有想明白),上来就打电话,我通常会直接拒绝。

我为什么要浪费我宝贵的时间在一个大概率没有产出的会议上?

以下是我对「开会」的理解和偏好,总体来看对自己的要求并不低,大概率不适用于大多数人。不过,如果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类似的理念,我想这个世界应该会更好一些。


1. 首先,请记住一句话:把简单留给他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不止是开会,这应该是所有对外和对内工作的原则,也是易参价值观的体现 —— 创造价值、成就他人、乐观坚毅。

2. 很多“会议”其实并不需要开会。

  • 低效会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沟通,那么解决方法就是加强沟通。传统会议主要包括两个环节:「对齐信息」和「讨论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很可能通过线上沟通、日常聊天或者在另一个会议中就解决掉了。简单聊两句,完全不需要单独约一个会。
  • 如果你受邀加入了一个对你没有价值的会议,你可以也应该随时退出,这不是你的问题,而是会议组织者的问题 —— 部门安排你学习了解的会议除外。
    • 马斯克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如果你发现自己在会议上很明显无法提供价值时,就马上离开会议室,或退出电话会议。离开并没有什么不礼貌,让一个人留下浪费 TA 的时间才是不礼貌的。”
  • 所以,在你约会之前,请自己想清楚并充分与他人沟通,再决定是否需要单独约一个会 —— 很可能是不需要的。当然,如果确实需要开会的话,请阅读以下内容。

3. 区分开会的目的。

  • 如果开会的目的是传达已经作出的决策,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那么开会的流程就是由领导者首先发言进行动员,大家通过讨论相互激发,最后凝聚团队战斗力,不需要过多遵循以下内容。
  • 如果开会的目的是就某件事情作出判断、形成决策,那么请详细阅读以下内容。

4. 在向他人约会时,请说明会议主题和议程。

  • 飞书日历约会非常方便,直接在日程中添加会议参与人即可,但问题是,其他人可能不知道你这个会议的上下文是什么、自己为什么要参加、自己在会议中要做什么。所以,如果你邀请参会的人不清楚会议的前因后果,你应该与其提前做好充分的沟通,包括但不限于:
    • 对于你想约的同事,想清楚是否真的需要 TA 参加,需要 TA 做什么;
    • 与他人提前沟通会议内容、时间以及会议时长,让对方清楚地了解自己需要做什么,以及需要占用 TA 多少时间,便于对方判断是否要接受你的邀请,也能提高你的约会成功率;
    • 在日程描述中写清楚会议主题和议程,原因是虽然你提前沟通了,但别人可能忘了,聊天记录也可能被刷走了。
  • 开会前把相关信息同步给参会者,可以让他们各自形成观点、独立作出判断。因为人们独立思考时会比共同思考时更有效,这已经被大量的心理学实验证明。同时,这种做法还有助于组织从「人找人」向「人找信息」转变,从而提高沟通效率 —— 开会也是一种重要的沟通。
  • 不过,以上动作短期内很可能没什么用,你做了也没人看,因为大家的工作习惯还是直接把一群人拉到一起开会,但你不做组织就不会改变,所以我建议大家这么做,我也会以身作则。

5. 发起一个会议时,应该限制开会时长,会议越短越好,追求高效愉悦。

  • 低效的会议往往是因为会议时间过长。即便是必须要开的会,也应该限制开会时长。
    • 硅谷知名孵化器 Y Combinator 前总裁 Sam Altman 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他尽量避免参加会议,不过也会留出足够的时间去接触新面孔和新想法;必须开会的话,TA 要么开 10 到 20 分钟,要么开 2 小时,“1 小时的会议不是效率低,就是不够有深度”。
    • 拉里·佩奇在谷歌的做法也类似,把 1 小时的会议缩短到 50 分钟。还有一些专家提倡“50、25”原则:把 1 小时的会议限制在 50 分钟内,把半小时的会议限制在 25 分钟内。
  • 需要注意的是,管理者应避免参与过多会议,重点参与必要且重要的会议。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向管理者约会,只是双方都应该充分判断参会的必要性。
    • 《如何避免工作中的过度协作?》

6. 提前写好会议文档,把会议「对齐信息」的环节提前。

  • 新建一个会议文档,把会议主题、议程和目标等都写到文档里,如果有会议相关的阅读资料,也附到文档里,并把文档补充到日程描述中,让参会人员对自己需要参与的会议有个提前了解。会前,会议参与人就可以对文档内容进行评论,会议发起人看到后需要回复,并完善文档内容。
  • 由于「对齐信息」的环节在会议前就执行了,所以理论上会议开始后可以直接进入到「讨论问题」环节。当然,有的同事可能比较忙,没时间提前看文档,不过没关系,我们采用「飞阅会」的形式开会,会议开始的前 15-30 分钟默读文档,也可以更高效地「对齐信息」。

7. 会议发起人要确保会议准时开始。

  • 会议准时开始与否将会影响会议质量。
    • 北卡罗莱纳大学的组织学和心理学教授 Steven Rogelberg 研究发现,美国每天至少要开 3700 万个会,其中多达 45% 的会议没有准时开始。
    • 开会不准时会影响会议的质量,如果会议晚开始不超过 5 分钟,这个会议还有产生成效的可能,但如果延后了将近 10 分钟,人们就会表现出“负面社交情绪”的行为,比如感到很烦躁,和旁边的人小声说话等等。

8. 会议开始后,发起人要主持会议,保证会议要有产出。

  • 为了保证会议有产出,会议发起人需要把控会议节奏,聚焦于会议主题。
  • 与之相对的,要避免会议跑题,尤其要注意不要被比你职级高的人带偏,因为会议发起人就是这场会议的领导者,你应该是最熟悉这场会议前因后果的人,你最有发言权。
  • 把控会议节奏的另一个作用是使会议在原定时长内结束,比如会议原定为 1 小时,那么主持人就要确保会议在 1 小时内结束,避免占用他人更多的时间 —— 这也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体现,如果把会议看作一个产品,会议参与人就是这个产品的用户。

9. 如果以上工作没做好,会议已经发起了,那么会议发起人需要及时明确以上需要沟通的问题,并接受他人任何合理的建议。

10. 会议结束后,要有可指导下一步动作的会议结论。

  • 没有明确结论的会议都是无效的。正常情况下,会议需要得出明确的下一步计划,但也有可能会议开得并不好,这种情况下仍然要明确下一步动作是什么,使事情得以正常推进下去。
    • 例如,这个会议的议题是讨论如何执行 A 方案,但会议讨论后发现执行 A 方案之前需要先执行 B 方案,因为 B 方案是 A 方案的前置条件。这时,原来的议题(执行 A 方案)并没有得出明确的下一步计划,但明确了下一步动作:执行 B 方案,那么这个会议也是有效的。
    • 这种情况下,这个会议根本不需要开,会议发起人在会前通过和他人充分沟通大概率就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所以很多低效或者无效的会议,都是沟通不足导致的。

11. 会议所属的项目结束后,还要对会议文档进行归档。

  • 为什么一个会议要做这么多工作?因为这就是知识管理,通过持续的知识沉淀,知识库的边际成本会越来越低,员工可以从中获取非常多的信息,极大地降低沟通成本,从而提高组织效率。

12. 应该允许一部分会议没有效率,但只是少部分。

  • 对于问题比较复杂、信息非常分散且有必要发起的会议,比如战略务虚会、读书会等,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有效搜集各种信息,就有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决策,而且如果要求每一个提出问题的下属,都要提出有价值的回答,就会抑制员工讲话的积极性。
    • 对此,应该允许一部分会议没有效率,而不是立刻得出结论。比如可以设置,会议的前半部分时间是解决问题的时间,用于处理要紧的事情,进行决策和布置任务,会议的后半部分时间,则用于讨论那些不那么紧急的事情,用来闲聊,启发一下大家的思考。
    • 会议的后半部分时间里的闲聊,虽然是务虚,没有结论,但这次务虚的内容,一定要是下一次会议要决策的内容,不能只是闲聊。也就是说,后面的时间要为下一次会议打基础。
  • 还有观点认为本文档提倡的开会方式可能会限制创造力,但这也看公司的发展阶段。
    • 以微软举例。长期以来,微软都以激烈的内部竞争著称,过去微软开会时,每个人都要做好准备,这意味着在会议开始就要准备好正确答案。比尔·盖茨和史蒂夫·鲍尔默都采用这样的方式,但这也限制了发散性思维。而在纳德拉领导下,微软建立了更加包容开放的文化,并创造了更高的市值。
    • 但问题是,纳德拉领导下的微软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公司,人才密度很高,这是多元包容文化的前置条件,对于创业公司而言,人才密度低,多元包容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效率更加重要。

以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10月17日 上午11:10
下一篇 2022年10月19日 上午9: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