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让学习更快乐的张雪峰老师。近期,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陆续公布了2023年部门预算。有朋友可能不太清楚部门预算对高校来说意味着什么,大家都想上好学校,那么学校怎么能“变好”?排名怎么能上涨?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指标去衡量高校水平,但总的来说就是两点:一靠人,二靠钱。但你想吸引优质的人才过来,得开得起工资,给得起经费,提供得了先进的设备,所以归根到底还是靠钱!可以说钱就是现代高等学校发展的命根子。
各高校预算经费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需要注意的是,这次统计的仅是教育部直属高校,虽然已经包括了大部分国内名校,但还有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其他部委直属的高校并不在内。
从总经费角度来看,绝大部分教育部直属高校2023年预算总经费较2022年有很大幅度的上涨,今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共20所高校超过百亿。 清华大学, 首次突破400亿元,以410.93亿元遥遥领先其他高校;排名第二的是浙江大学 ,首次突破300亿元,总经费为 309.01亿元;其次是上海交通大学 (265.16亿元)和北京大学(222.47亿元),这也是仅有的4所总预算经费在200亿元以上的高校。
作为仅次于“清北”的中国一流高校第二梯队华东五校,经费预算当然也不可小觑,浙江大学总经费比北大高出86亿元以上,超过了一整个重庆大学(985高校)的总经费;而上海交通大学的生均经费达到了56.85万元,比北大高出近10万元。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南京大学作为声名卓著的华东五校之一,总经费只有97.49亿元,未过百亿元,生均经费也只有26.11万元,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排第14位,远远低于南京大学本身的综合实力。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南京大学用了更少的钱办成了更大的事,值得学习。
作为以文理见长的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生均经费仅次于浙大,排名第五、第六位,充分体现了“京城”高校的优势。
需要提醒的是,无论是总经费还是生均经费,只代表高校的一个侧面,并不能直接代表高校的整体水平。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发展路径,对于同一所高校,在其不同发展时期所需的经费支持也是有差别的,因此不能简单只看经费多少来判断高校发展速度。当前第二轮的双一流建设已经不再区分一流高校和一流专业,都按一流专业来进行建设,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避免以高校为单位的分配模式而把重点转向对高校特色学科发展的支持上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