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西安局集团公司安康工务段巴山线路车间巴山线路工区党支部书记、工长王庭虎
■本报记者 唐 茹 本报通讯员 李 珂/文
王庭虎(右)严格按照技术标准检查钢轨接头状态。
王庭虎(左三)与工友们一起出工。 本报特约通讯员 关富成 摄
王庭虎检查巴山站道岔几何尺寸。
王庭虎(右一)与工友们更换伤损钢轨。 关富成 摄
王庭虎(右二)向大学毕业生职工讲解线路养护技巧。
王庭虎(右二)与工友们学标杆管理工作法。
王庭虎(右)检查襄渝线黑水河钢梁桥线路状态。
到今年,年过半百的巴山线路工区党支部书记、工长王庭虎已在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安康工务段巴山线路车间工作生活了31年。他和一批批巴山养路工践行“人民铁路为人民”宗旨,传承弘扬“巴山精神”,把襄渝铁路全线一段最难养护的线路变成了安全“放心线”,使工区实现了41年安全无事故。
王庭虎是安心山区的坚守者。参加工作的第二年,他就把户口从地级市安康转到了人口不足1000人的巴山乡。他和工友们坚守精神高地、推动和谐共建,将每年一届的巴山路地群众运动会办到了38届,使大山里的“小奥运”越办越精彩,成为巴山一张最响亮的名片。
作为“兵头将尾”,王庭虎发挥班组长作用,当好安全生产的捍卫者。他每天背着10多斤重的工具包,徒步往返24公里巡查线路,每月带领工友们沿着线路测量轨距水平。在他书桌的玻璃板下,压着“刻苦学习、练就本领”8个字。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他,天天身上揣着笔记本,记录线路检测数据,仅去年他就用完了16个本子。他提出的“工厂化”单元修、道岔养护四步法、大兵团移动式作业等养路方式,使新大巴山隧道创造了轨检全优零处分的好成绩。
王庭虎是创新理念的先行者。作为工区党支部书记,他积极运用“互联网 党建”等政治工作新方法,教育引领职工听党话、跟党走、自觉做到强党性、作表率、展作为。他们践行的“巴山精神”被《求是》杂志誉为党的建设优良传统在国有企业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共青团陕西省委、西南交通大学等7个单位和高校先后将巴山工务车间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先后刊发相关报道600多篇。
秦巴山区是全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出身农家的王庭虎始终心系当地贫困群众,当好精准扶贫的带头人。他以“扶智”为重点,倡导在工区成立“学雷锋爱心小站”,组织职工义务给孩子们补课800多个小时,送去学习用品价值6500多元。在他的示范引领下,已有16名孩子完成大学学业,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在王庭虎的带领下,工区先后获得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班组、陕西省劳动竞赛优秀班组、陕西省十大标杆班组等荣誉,连续7年荣获西安局集团公司标杆自控型班组、先进党支部等称号。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李珂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