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分析系列来啦,接下来的日子里,小编会整理国内各大院校的新传博士招生情况,包括招生人数、申请考核条件、博导介绍等内容,同时心传考博也会持续关注2024的博士招生简章,及时为大家更新招生信息。
现在,是重庆大学专场哦!
阅读索引
招生人数
报考
报名
考核
录取
博导信息
招生人数
2023年:10人
2022年:10人
2021年:7人
报考
1. 报考条件
1).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任何考试作弊、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及其它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2). 具有国家承认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学历或硕士研究生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
3). 符合报考学院提出的报考博士生的学术型申请条件和要求。
4). 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相关规定。
5). 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6). 若因考生和原单位的纠纷造成无法提交报考所要求材料或档案无法到校等情况,考生的报考资格或录取资格无效,报名费不退。
7). 报考非定向培养博士生的考生年龄一般不超过45岁,报考定向培养博士生的考生年龄不限。
2. 报考(录取)类别
博士生招生按就业方式分为非定向就业和定向就业两种类型。非定向博士生按学校推荐、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就业。定向博士生按定向协议就业。
1). 非定向博士生:除工程博士和国家专项计划外,我校只招收全日制全脱产学习的非定向博士生。考生(除应届非定向硕士毕业生外)报考时均须提交“脱产攻读重庆大学博士学位承诺书”,承诺书需考生本人签字,录取后本人的人事档案、工资关系、组织关系等材料调至我校。
2). 定向博士生:我校只对工程博士和国家专项计划(包括对口支援、援疆计划、联合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等)招收定向博士生。
报名
1. 网上报名
请考生报名前仔细阅读重庆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qu.edu.cn/)上公布的当年的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在规定的网上报名时间内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s://yz.chsi.com.cn/,在“博士网报”标题进入,按要求提交准确、完整的报名信息。
特别提醒:
1). 为保证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我校实行指导教师招生总数限额制度,故博士招生专业目录上部分专业、部分导师可能不招生。请考生报考前务必与所报考学院联系,向学院咨询招生专业的名额分配情况,确认报考导师当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以及攻读博士学位的相关要求。
2). 资格自审:在网上填写报名信息前,须认真阅读国家相关文件及重庆大学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报考条件,确定自己是否符合报考资格。申请者必须保证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得伪造有关证明。如不满足相关条件或提供虚假信息,一经发现将随时视情况取消其录取资格、入学资格、学籍或学历学位,由此造成的一切责任由相关考生本人承担。
3). 考生填报完网报信息后须缴纳报名、考核费共计200元/人,信息填报和网上缴费都按要求完成可视为报名成功。网上缴费后一律不退。
4). 为便于考生随时浏览、打印本人报名信息,请牢记网上报名号、设置的用户名及密码。
5). 考生务必根据招生简章要求和自身情况在报名系统(https://yz.chsi.com.cn/)中填报对应准确信息,信息一旦填报确认,不予修改。
网上报名仅用于考生填报志愿,最终报名资格和录取资格以我校审核为准。
2. 申请材料审核
请提前与报考学院确认交材料时间以及形式,密切关注材料审核进程,如需考生提交补充材料等,也请于上述时间提交。各学院联系电话及地址详见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qu.edu.cn)。学院组织本单位相关学术组织和导师组按照已公布的申请材料审核办法,对考生的申请材料认真审核。
申请材料包括:
1). 博士学位研究生网上报名信息简表(报名网站生成下载)。
2). 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专家推荐意见。
3). 考生硕士学位证、毕业证复印件(应届生须在入学前补交),及相关认证报告(如报名网站提示本科、硕士阶段学籍、学历或学位信息校验未通过,须将相应认证报告同其他申请材料一起提交至学院,以免影响后续录取工作)。
4). 居民身份证或有效身份证明的复印件。
5). 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硕士学位论文(含评议书)或应届硕士毕业生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如无评议书,请联系报考学院,按报考学院要求提供其他替代材料。
6). 考生研究计划书。
7). 脱产攻读重庆大学博士学位承诺书。
8). 学院要求的其他材料。
上述申请材料“3”中的认证材料包括但不仅限于:教育部学历认证书(教育部学信网出具的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教育部学位认证报告(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出具)、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教留服认**[****]****号”认证)、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教育部学信网出具)。
对于网上报名成功但未提交申请材料、或未能通过申请材料审核的考生,不得进入下一轮考核。
考核
完成网络报名且申请材料审核合格的考生,可按要求参加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对考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学术水平的考查及体格检查等。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qu.edu.cn)上另行通知具体考核时间及考核方式等相关内容。
1.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
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是博士生招生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录取的重要依据,对于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学习(工作)态度、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方面。
拟录取名单确定后,各学院可向考生所在单位函调人事档案和本人现实表现等材料(须加盖考生人事档案所在单位人事或政工部门公章),全面审查其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
2. 学术水平考查
学院成立考核小组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笔试、面试等形式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对本学科前沿领域及最新研究动态的掌握情况等,主要包括英语水平、专业基础、专业知识、综合能力与创新素质等四部分。
3. 体检
我校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要求,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规定,结合招生专业实际情况,对考生进行体检。
体检在我校A区、B区或虎溪校区校医院进行,时间由各学院另行通知。
4. 其他考核内容
其他考核内容参见报考学院要求。
录取
1. 为保证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我校实行指导教师招生总数限额制度。学校将综合考虑各类形式考生理论考试(或考核)成绩和专业综合能力考试成绩,统筹招生计划和导师招生限额择优录取。请各考生酌情选报指导教师,具体情况咨询所报考学院。
2. 我校专项计划根据考生标准分数从高到低排序后实施拟录取,计算方式如下:
标准分数=(考生考试总成绩-考生报考学院专业平均考试总成绩)/该学院专业考试总成绩标准差
应届毕业考生入学时未取得国家承认的相应学位学历证书者,取消录取资格。
新生报到后,将对其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专业素质、健康状况等全面复查,发现有不符合标准者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博导信息
董天策 教授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传播学分会副会长。曾先后在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暨南大学任教。2007年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称号,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019年入选“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2015-2019年任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研究委员会会长。
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网络与新媒体、媒介文化与媒介批评
项目基金:
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融媒体环境下互联网平台型企业现代治理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ZD322)
2.重庆市高校协同创新研究团队“重庆大学新闻传播学”(项目编号:Z20200504)的研究成果
最新论文:
1.县级融媒体的知识生产:基于文献计量的知识社会学分析
2..融媒体时代新闻价值取向的演变
3.近十年国内媒介批评论著的学理透视
4.建党百年来新闻舆论宣传工作的核心理念创新
5.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宣传工作在新媒体时代的制度创新
郭小安 教授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传播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舆论学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公共关系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等。
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网络与新媒体、媒介文化与媒介批评
项目基金:重庆市2019社科项目“新媒体时代司法审判中的民意吸纳研究”(项目编号:2019BS033)
最新论文:
1.新时代中国舆论学知识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2.重访群体心理研究的灰色地带:勒庞、塔尔德和弗洛伊德的群体思想比较及现实启示
3.作为“政治腹语”的社交机器人:角色的两面性及其超越
4.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问题及出路——张昆教授新著《新闻传播教育导论》的学术思考
5.智媒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变”与“不变”
联系方式:guoxiaoan2004@126.com
曾润喜 教授
重庆大学“百人计划”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舆情信息研究所副所长,新闻学院新媒体与传媒管理教研室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史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入选第一批“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和第三批“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美国德克萨斯大学(UT Austin)政治学系、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网络与新媒体、媒介文化与媒介批评
项目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媒体事件对地方政府注意力分配的影响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8BZZ078)
最新论文:
1.基层政府有效处置网络舆情的路径
2.智能传播时代政务新媒体的发展维度
3.短视频多平台传播效果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4.隐私信息法益研究的知识结构与历史演进
5.“微抗争”:互联网技术赋权与政治机会结构的限制——基于微博上访的实证研究
联系方式:zengrunxi@gmail.com
刘海明 教授
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曾先后在新乡电视台、《晶报》工作,在西南科技大学任教。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发表时事评论作品千余篇,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5部,获绵阳市人文社科成果奖1项、西南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网络与新媒体、媒介文化与媒介批评
项目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多元社会的媒体记忆与社会共识研究”(21FXWB023)
最新论文:
1.卫生紧急状态下社会伦理心态的德行实验研究
2.观看的向度:短视频景观下个体视觉消费行为的伦理审视
3.追讨广告费:媒体维权中的舆论动员与道德博弈
4.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会伦理心态的功利论阐释
5.微信拉票困境:人际传播与伦理心态的当代转型
联系方式:352428099@qq.com
齐辉 教授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史论教研室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教育史专业委员会及地方新闻史研究委员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访问学者,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网络与新媒体、媒介文化与媒介批评
项目基金:重庆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课题号:2019CDJSK01PT13)
最新论文:
1.中国近代报贩群体与报界发行的博弈
2.“无米为炊”——中国近代报业的纸荒困厄与报界应对
3.近代中国报业发行困境与“联合版”的发生
4.谱写当代中国新闻教育的“春秋”:《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8)》的存史价值与编纂意蕴
5.新闻纸荒与报界救亡——抗战时期中国报业的纸荒困局与报界因应(1931-1945)
张小强 教授
担任重庆市新闻奖媒体融合类评审专家,曾给广东、江苏、广西、浙江、重庆等多地媒体或宣传从业人员、政府公职人员、企事业单位人员主讲新媒体与危机传播、媒体融合、新媒体文案等课程,曾受聘担任某大数据广告公司独立董事。曾赴澳大利亚斯威本大学参加ANZCA2013年会并做有关媒体对社交媒体使用控制的研究成果发言。曾在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与重庆大学联合举办的网络与新媒体讲习班、“新传学苑”举办的公益性讲座中做了网络方法和思维在新媒体研究中的应用等相关主题讲座。
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编辑出版、传媒法规与新闻政策
最新论文:
1.张小强 & 汪红春.(2021).智能出版行动者网络外用户非使用行为的价值及转译. 科技与出版(03),122-128.
2.张小强 & 谢玉佳.(2019).出版技术70年:从工厂印刷机械化到5G万物传播智能化. 科技与出版(09),38-46.
3.张小强,荣艺,郭毅.(2018) .阅读网络中的重要行动者:数字时代重识印刷的竞争力和价值.科技与出版,(4),106-112.
联系方式:Email:zxq@cqu.edu.cn
龙伟 教授
四川绵阳人,历史学博士,现任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重庆大学“百人计划”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史、中共党史、宗教与跨文化传播。2014年入选四川省第十一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19年重庆市第三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20年入选巴渝青年学者。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新华日报》报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国近现代西南区域政治与社会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持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1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课题的研究工作。出版学术专著4部,主编著作1部,译著2部,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近代史研究》《文艺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社会科学战线》《宗教学研究》和《中国史研究》(韩)、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Sino-Christian Studies等国内外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史、中共党史、宗教与跨文化传播
最新论文:
1.《办报以建党:五四进步报刊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闻与传播研究》,2021年第10期,CSSCI,权威期刊。
2.《清季民间通信的传播渠道及其速度——基于严修日记与山西票号通信的观察》,《现代传播》,2021年第6期,CSSCI,重要期刊。
3.《范长江离职<大公报>原因再探讨》,《新闻大学》,2021年第5期,CSSCI,重要期刊。
联系方式:lonwei80@163.com
刘毅 副教授
刘毅,新闻学博士。现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巴渝学者青年学者。研究方向为健康、环境与风险传播,新媒体心理与行为,计算传播,媒介经营与管理。近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多项;在SSCI/TSSCI/CSSCI等刊物以及ICA/IAMCR等国际国内会议发表多篇论文,代表性论文散见于Journalism,《传播与社会学刊》《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现代传播》等刊物;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2部
研究方向:健康、环境与风险传播、新媒体心理与行为、计算传播
最新论文:
1.刘毅,姜晓源,曾佳欣. 网络平台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3(11):156-162.
2.刘毅,姜晓源,邵静怡. 社交媒体中的新冠肺炎疫情信息获取及对个体行为意向的影响:基于拓展的问题解决情境理论[J]. 国际新闻界,2022,44(09):109-130.
3.刘毅,姜晓源. 家长电信诈骗认知与调解行为[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44(07):153-160.
联系方式:liuyi2016@cqu.edu.cn
杨秀 副教授
新闻学博士,法学博士后。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形象与策略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等课题。在《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中国出版》《编辑之友》《出版发行研究》《新闻与传播评论》《全球传媒学刊》《现代广告》《亚洲户外》等权威及专业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曾荣获中国法学会、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等颁发的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等多个奖项。曾担任第七届中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大赛、重庆市公益广告大赛、新浪“金图钉”大赛等专业赛事顾问或评委。现兼任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化娱乐法学会新闻与传媒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学术职务。曾赴美国密苏里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台湾铭传大学等地进行访学或交流。主要从事新闻传播法学、策略传播(广告与公关)领域的研究。
研究方向:新闻传播法学与策略传播(广告与公关)
最新论文:
1.美国青少年阅读立法研究及启示–以《卓越阅读法案》为例,出版参考,2021年第10期。2.网络链接名誉侵权的法律治理研究 ——兼论对《民法典》第 1025 条第二项的理解与适用,新闻与传播评论,2022年第2期;
3. 我国无人机新闻的法律监管现状、 问题及完善路径,全球传媒学刊,2022年第2期。
联系方式:yangxiubj@126.com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