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原标题:深孔镗工戎鹏强以手为眼,成为掌握超长径比身管加工绝技的国内第一人——(引题)
“一孔”之中成就“正直”人生(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玉波
38年来,他从一个仅有初中学历的兵工人,成长为屡破国外技术壁垒的大国工匠,多次创造深孔镗领域的“中国第一”,加工良品率达到99.5%,用时光淬炼镗工技艺。
38年来,他专注火炮炮管加工,解决技术攻关难题30余项,拥有技术发明创新2项,改进图纸10余项,为企业节约创效近千万元,用匠心打磨优质产品。
他就是全国劳模、北重集团深孔镗工戎鹏强。他炼成以手为眼绝技的秘诀,都藏在他加工的深孔之中。
38年,20多万米
清晨6时不到,戎鹏强就早早起床。早饭后,他骑上旧自行车,听着新闻,去工厂上班。
在北重集团的宣传廊道里,“中国保尔”吴运铎和“镗刀大王”戎鹏强的图片分列两侧,隔廊相望。
“吴运铎是我国兵工事业的创建者和开拓者之一。”戎鹏强每每有闲暇,总会在前辈工程师的事迹栏下驻足良久。
戎鹏强说,走进北重集团的大门,即使闭着眼睛,也能摸到自己工作的502车间。毕竟,1983年至今,他已经在这里干了38年镗工。
从进厂第一天开始,戎鹏强就把精进技能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通过几十年如一日的摸索实践,他总结了“摸、听、看、量”四字诀——“摸”,是摸刀杆,根据摸刀杆判断刀在行走时的状态;“听”,是听机床发出的声音和硫化油流动的声音,判断机床运转是否正常;“看”,是看铁屑形状和电流表读数;“量”,是测量刀杆每分钟行走的距离和内控尺寸。
38年来,戎鹏强承担了各种口径系列的身管生产和科研加工任务,他加工的身管总深度达到20多万米。
以手为眼
“特种钢良品率是98%。加工一根炮管需要几十道工序,绝不能因为自己这1%的工序让产品报废。”戎鹏强说,深孔镗最难的是没有辅助工具,加工时根本看不到刀具在零件内部的切削状况,只能凭手感。因此,摸刀杆是深孔镗工的必备技能。
为了练就以手为眼的绝活,戎鹏强每年要用坏上千把刀具。加工各式各样的孔,用途不一样,但精度要求都相当高,孔径公差要控制在一根头发丝的三分之一之内,加工难度可想而知。
2012年,一个航天、航空发射试验装置的关键部件订单,在全国“转”了几圈无人敢接——在长8米的钢质圆棒料上打一个孔径28毫米的通孔,通孔只有成人大拇指粗细,而加工深度却有3层楼高。
管体孔深长度与孔径长度之比大于100倍的圆柱孔被称为“超长径比深孔”,而该产品的长径比达到了惊人的300倍。由于加工难度极大、精度极高,该产品国内没有厂家能够生产,国外也只有法国生产过。为了打破国际垄断,戎鹏强接下了这项国家级难题。
加工过程中,由于孔径小、刀杆细长,很容易造成刀头震动、烧刀或者崩刃,同时走刀过程中要反复测量加工内孔的尺寸,有丝毫异常就要退刀从头再来。有时他干一天活儿,只能走刀六七十毫米。
不服输的戎鹏强没有放弃,他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一毫米一毫米地向前推进。一年半后,戎鹏强成为掌握超长径比身管加工绝技的国内第一人。
深孔镗工的“正直”
“深孔加工,讲究的一个是要‘正’,一个是要‘直’。这么多年,这两个字一直是我追求的。深孔和人生一样,不能走偏。”戎鹏强说。
多年来,戎鹏强也将自己的匠心感悟传授给了徒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技能人才。他带出的16个徒弟中,有两名技师,13名高级工,都已成为北重集团炮管加工的骨干人才。
传授技艺时,戎鹏强不仅倾囊相授,而且用心和每个徒弟相处。
他的徒弟张杰以前从事的是其他专业,属于“门外汉”。戎鹏强手把手地教他镗工技能,刚开始,小张还不能独立加工产品,因此收入不高,戎鹏强就主动把工时分一半给他。
谈起此事,张杰总是感动不已:“我3年出徒,1000多天的时间里,师傅总是不厌其烦地带我,深孔加工要‘正直’的理念也深深影响了我。”
作为业界响当当的“定海神针”,现在,戎鹏强正在把自己的技能经验进行整理固化,以传承给更多的年轻人。
责任编辑:姚怡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