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桥下阴凉的场地上,一边挥洒汗水一边欣赏美景,这一幕在广州海珠区琶洲成为现实。6月2日,由广州交投集团和拾号体育联手打造,位于新化快速路北段高架桥下,以“桥下 体育 公园”创新模式运营的广交投·拾号体育琶洲馆正式迎来了首批健身市民。
近年来,运动健身已成为市民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在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中提出,“合理利用城市空置场所、地下空间、公园绿地、建筑屋顶、权属单位物业附属空间,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广交投·拾号体育(琶洲馆)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琶洲街道,是广州交投集团自主策划、设计、投资近1000万元建设的又一桥下空间品质提升的标杆项目,占地面积超1.2万平方米。在项目建设前,桥下存在黄土裸露,大雨时排水不畅,同时潜在被偷倒垃圾、违规占用等多类问题和安全管理风险。项目建成后,场地面貌焕然一新,成为集赛事、文化、休闲、娱乐、培训于一体的桥下综合性体育公园。
该场馆共由2个网球场、15个羽毛球场、3个篮球场、乒乓球区组成,还可拓展射箭、蹦床、轮滑等康体活动,旨在打造体育运动的“网红打卡点”,为周边居民提供康体健身休闲空间,也为周边企业工会提供高标准活动场所。后续将通过承办青少年体育培训、各类精彩赛事,推动形成全龄段运动健身风尚,响应广州市“生活处处皆体育”的号召,为全民健身打造良好平台,点燃市民运动激情,增进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交流,为迎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营造良好体育氛围。项目投营后,将有效改善周边村社(黄埔村、渔民新村、石基村)人居环境及体育配套服务,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提升区域品质化协同发展。
中国体育场馆协会运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谭建湘教授表示,该场馆的模式非常有创新性。首先,充分利用城市空间,特别是利用高架桥下的“剩余空间”拓展全民健身活动场地。全国此前有一些类似的案例,但如此项目丰富、配套完善、模式创新的还是第一次见到。其次,项目由国企进行投资建设,通过规范的公开招标流程之后,委托民营企业进行运营,这是中国大量基层体育场馆运营改革的一个方向。这两大创新不仅在广州助力体育强省、体育强国建设工作中发挥作用,其获得的经验也对城市的规划、发展意义重大,是一种突破。
“在此运营模式的基础上,可以做出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形成连锁模式,这样对提升群众的健康意识,促进体育消费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谭建湘说。
广州交投集团下属实业公司经营管理部总经理易赛怀介绍说,广州交投集团积极践行国企担当,发扬“二次创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广州市委“1312”思路举措,从便民、利民、为民的角度出发,先行先试,开拓“以用促管”思路,充分挖掘桥下“剩余空间”,提升国有资产利用效率,取得了显著成效,将超过150万平方米桥下空间的改造利用为集居民生活配套(停车场、教练场、流动集市)、市政管理设施(环卫配套)和公共休闲活动场所(体育场、口袋公园、休闲广场)于一体的城市多元空间。此外,还通过积极与南沙区东涌镇、增城区仙村镇等属地政府合作共建,设置“村BA”体育活动场馆、村镇农特产品展销疏导区,助力“百千万工程”建设。
“未来3年,广州交投集团将继续积极推动实现超300万平方米桥下剩余空间的改造利用,以用促管,预计将向全社会提供超过5万个停车位、50个各类体育场地、数十处市政配套站点和口袋公园,从细微处彰显城市治理的温度,不断提升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助力广州高质量发展。”易赛怀说。
【采写】南方 记者 彭博 黄进
【图片】主办方提供
【作者】 彭博;黄进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