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紧盯科技趋势,转变审计理念
理念决定思维,思维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审计部门要树立“科技强审”理念,而只有通过数字化转型才能顺应信息技术时代业务发展的需求。审计数字化转型不是可做不可做的,而是必须要做的,不然就不能跟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和业务融合下的发展需要。如果不进行数字化转型,审计人员面对海量的业务数据、交易数据、财务数据以及相关音频、 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将束手无策。因此,数字化转型是:顺应数字化时代的必然选择;顺应审计全覆盖要求的必然选择;顺应管理要求和自身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
二、建立工作机制,做好规划管理
数字化转型不是买软件、建系统就行了,而是要建立数字化转型的工作机制,将数字化转型融入到审计工作中去,提高审计效率,提升审计效能。同时,还应看到,数字化转型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做好规划管理。
1.建立数字化建设的团队。这种团队可以由专门的审计人员组成,也可以由承担审计作业的人员组成虚拟的团队,或者两者相结合。
2.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审计数字化转型在投入中未必能在短时间内有显著的效果,所以在绩效考核上应给予适当的倾斜。在数字化转型有了成熟经验,从考核机制上应鼓励审计人员全员参与数字化转型。
3.数字化转型,规划先行。数字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数字化转型也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没有审计部门不受资源投入的限制。因此,就应该规划数字化转型初期做什么,中期做什么,后期做什么,每个阶段还可以进一步细分。
三、搭建信息平台,构筑审计系统
这里的信息平台是广义的概念,不仅指审计部门自己的信息系统,也包括对接业务、财务等信息系统的数据接口。
1.搭建审计作业系统。审计作业系统是满足线下作业转向线上作业的需求,审计底稿在审计审计作业系统完成,审计档案可以在线上保存。
2.搭建审计数据集市。做好与业务、财务等信息系统的接口,逐步扩大数据范围,实现业务数据审计全覆盖。
3.搭建审计分析系统。将审计数据集市中获取的数据在分析系统中进行筛选、分析,获得分析结果,用于确定异常范围和审计疑点。
4.做好审计模型开发。基于不同的业务场景,实时开发审计模型,在审计分析系统中运行,获得分析结果。
四、加强专业培训,引进复合人才
数字化转型需要审计人员掌握数据分析技术、建模技术以及相关的IT技术,因此,专业培训显得更加重要。同时,引进具有IT背景和审计相关经验的复合型人才,能够较快地适应数字化转型的需要。
1.建立数字化转型的培训课程体系,确定审计人员需要掌握的知识框架。
2.培养或者直接引进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速度相对较慢,但是能够很好地将现有业务和数字化建设相融合。直接引进复合型人才的速度快,但是与现有的审计作业运作模式会有一定的适应期。
五、促进成果运用,优化审计流程
数字化转型不是走形式,不是赶时髦,是为了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提高审计广度和深度,真正提升审计的精准性。通过数字化转型,将改变传统的审计作业模式,借助信息平台,敏捷审计、持续性审计等成为可能。
1.将数字化转型的成果运用到审计工作中,改进审计流程,提高审计效能。
2.将数字化转型的成果与相关部门共享,共同构筑风险的一、二、三道防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