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铁前川线汤马区间2号风井施工现场。
像“搭积木”一样建造地铁站、远程就能检修地铁轨道……眼下,城市轨道交通设计和运维技术越来越先进了。
8月14日获悉,在汉央企铁四院以“智慧城轨”为引领,创建并形成了城轨TOD开发、全自动运行、装配式智能建造、智能运维及综合监测、城市地下大空间等八大核心技术。
昆明地铁五号线采用智能供电技术。
截至目前,该院累计在武汉、郑州、南京、苏州、杭州、长沙、广州、深圳、成都、昆明等30余个城市承担了100余条城市轨道交通、3000余公里的总体总包设计项目,占全国已运营轨道交通线路20%以上。
无锡南门站-装配叠合整体式地下车站。
像“搭积木”一样建地铁站
8月14日,骄阳似火。武汉地铁前川线汤马区间2号风井施工现场,挖掘机加长臂,运输车等各种机械往来穿梭,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今年3月,汤马区间2号风井采用装配式空心钢管混凝土支撑技术完成基坑施工,为全国首创。经测算,相对于传统现浇混凝土支撑,装配式技术可降低碳排放量约75%。
地铁轨道各类巡检机器人。
截至目前,武汉地铁运营里程达到435公里,位居全国第五、世界前十。随着地铁网越来越复杂,地下作业空间狭小、污染排放高、施工方式粗放、劳动力需求大等成为制约地铁施工的难题。
面对产业现代化的迫切需求,近年来,铁四院以BIM协作平台为手段,预判优化建造工序和工艺,同时引入激光技术,构建智能化吊装防碰撞预警系统,实现了设计、生产、施工等全流程的智能制造。
地铁轨道各类巡检机器人。
铁四院城地院副总工程师徐军林介绍,通俗而言,就是引入三维动态仿真技术全过程模拟装配建造,再“依葫芦画瓢”,将生产好的“积木”拉到施工现场进行连接、加固。“不用现场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可比传统现浇结构节约工期30%。”
徐军林称,未来,装配式智能建造技术还将在武汉地铁3号线二期工程,无锡地铁5号线、济南地铁8号线、深圳地铁15号线等多个城市推广采用。
叠合装配式地下车站试拼装。
“毫厘必究”为列车安全护航
智能技术让建造地铁站更简单了,运营管理也更有方。
上年12月26日,武汉地铁5号线开通,这是武汉首条全自动驾驶线路,日均客流26.38万人次,拥有108个全自动运行场景。
城市轨道交通能源管理系统。
确保列车自动运行、精准停车、安全平稳的关键,就在于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这个列车的“神经中枢”,由铁四院负责设计。
铁四院通号院副总工程师刘涛介绍,早在2013年,该院便成立了全自动运行技术科研团队,这是国内较早跟踪该技术的研究团队。经过多年探索,铁四院编制完成了全自动运营技术系列规范,定义了108个地铁全自动运营场景。
运用全自动运行技术后,与传统线路相比,武汉地铁5号线故障率由百万列公里1.8次下降为0.7次,准点率从99.89%提升至99.99%,旅行速度从普通线路的35公里/小时提升至37.55公里/小时。
在轨道交通监测方面,该院还牵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城市地下基础设施运行综合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构建了以物联、智慧、安全为本的轨道交通基础设施运行综合监测体系。
车站设备故障预测及健康管理系统。
“以往,地铁轨道检修一般在23:30至次日4:00停运的‘天窗期’进行,检修效率低,检修成本高。”铁四院BIM工作室主任李成洋介绍,现在依靠车站设备故障预测及健康管理系统,智能综合巡检机器人、钢轨智能激光强化车,技术人员坐在办公室,通过“云管家”便能实时监测地铁轨道运行情况,“把脉问诊”。
地铁轨道各类巡检机器人。
据介绍,依靠该技术,钢轨伤损病害检出率达95%,25公里/小时动态定位精度达到“毫米级”,病害检测效率提高3至5倍。目前该技术已运用到深圳地铁2号线中,未来将向国内其他线路推广。
车站设备故障预测及健康管理系统。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左晨 通讯员 张启山 祝远寒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