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财政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举措、问题及建议——以聊城市为例
作者:魏绍雷 贾丹丹
单位:山东省聊城市财政局
刊期:《财政科学》2022年第7期
内容提要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近几年来,科技创新对经济的拉动愈加明显,本文主要分析了山东省聊城市科技创新发展举措以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性提出了科技创新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发展 财政资金 产业转型
文章结构框架
点击看大图
精彩内容摘编
聊城市处于山东省西部,常住人口600余万人,在传统工业上有着雄厚的基础,电解铝、铜冶炼加工、化工、钢铁、纺织占据产业主导地位,工业产品涵盖范围广泛,多条产业链如东阿的中医药、临清轴承、莘县农业、阳谷的电缆、茌平的铝及铝深加工等经过长期的发展趋于成熟。然而从产业链的分布可以看出,产业普遍倚重倚能情况严重,土地、能耗、环境容量等指标已接近“天花板”。由于长期处于产业链初级环节,企业创新动力、活力和能力普遍不高。激发企业创新潜能、降低创新成本对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聊城市财政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举措
(一)优化财政科技投入方向,激发创新主体内生动力
一是资金投入方式由“撒芝麻盐”向“攥指出拳”转变。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围绕聊城市产业重点发展领域,聚焦产业重点领域共性技术难题和产业发展急需的科技成果,采取竞争择优、定向委托和组阁揭榜等方式实施重点研发计划,综合运用事前资助、验收补助、无偿资助、贷款贴息等方法给予资金支持,扶持创新产业。二是强化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为企业创新“培根”。研发机构是创新要素的聚集地、科技创新的策源地。聊城市开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设立专项资金,鼓励企业采取企业单建、多企联建、产业共建等多种模式建设研发机构。对行业龙头企业,鼓励其建设研究院,为集团所属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技术改造支持;对较大型企业,鼓励其依托现有研发基础和平台,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建成省重点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其按照有场地、有人员、有投入、有设备、有项目、有制度的“六有”标准,自建或联合共建研发机构;而对缺乏单建研发机构条件的企业,鼓励通过产业共建方式,依托聊城产业技术研究院、各类创新创业共同体、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组建专家服务团,由专家服务团或专家与企业签订服务协议,为其提供技术赋能。行动开展以来,聊城市累计推动12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建设了各类研发机构,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60%;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量占规上工业企业比例增加43.3个百分点;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增长1倍多,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三是以企业为本,聚焦破解企业创新成本负担难题。聊城市中小微企业众多,科技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而言是一笔不小的负担。针对这一问题,聊城市一方面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帮助企业与高校院所深化合作,共建研发平台,共享科研设备资源,以减轻企业负担,推动成果转化;另一方面,用足用好“创新券”政策,出台《聊城市创新券使用管理办法》,将需求方和供给方同向激励,提高补助标准,动员高校院所将自身科研仪器进行共享,将“政产研学服用”等创新要素有效链接在一起,减少了科技资源的空置率
(二)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科技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
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科技创新机制。让企业参与到科技创新规划、计划以及政策的制定中来,构建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决策咨询等创新机制,采用企业出题、科研人员揭榜的项目管理方式,调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社团组织等社会创新力量,攻克聊城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加快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二是深化科研经费“放管服”,完善财政科研项目管理。建立项目分层预算管理机制,厘清部门预算权责,简化预算编制,扩大经费包干制实施范围,优化预算执行管理,建立急需设备耗材“绿色通道”采购机制,强化科研人员激励力度,完善科研人员服务保障。三是优化办事流程,在精细化服务上狠下功夫。实现创新券申领全程网办,缩短兑付时间,将创新券兑付周期由每年一次调整为每月一次,补助资金5个工作日内到账,让创新券政策“易申请、更灵活、好兑现”的优势充分发挥;创新宣传机制,扩大政策知晓范围。打造“全景 特写 高清”的立体化宣传模式,通过线上直播、线下会议、下村镇、进企业等途径多维度进行宣传,以“云服务”的形式为企业送政策,开展高企补助、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费用投入财政补助、科技成果转化贷款补偿等多项政策培训,编制并向企业发放《聊城市企业研发费用会计核算指导手册及相关政策文件汇编》,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台账,归集研发费用,让更多企业享受到财政补助政策的红利。
(三)完善财政科技资金绩效管理体系
着力健全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财政科技资金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围绕科技领域重点环节,积极推动科技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质增效。一是实行科研项目绩效分类评价,推行中长期项目绩效评价,主要评价财政经费投入对其创新能力提升、标志性成果产出、高质量人才培养以及产业创新发展的重大影响,构建高质量的项目研发导向。二是深化绩效目标管理。积极推进事前绩效评估,把牢预算“入口关”,对新出台通过财政预算资金安排的1000万元以上的科技重大政策和项目必须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申请预算的必要条件;深化绩效目标管理,实施财政科技资金绩效目标编制全覆盖,把绩效目标作为预算项目入库的必要前置条件;做实绩效运行监控,对预算执行情况和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开展双监控,监控范围覆盖所有支出政策和项目,对预算执行慢、绩效水平不高的资金深入分析原因。
全文刊于《财政科学》2022年第7期,欢迎订阅!
引用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