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力量来自基层组织,而基层党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也是社区居民的避风港湾。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打造幸福宜居家园。
创新服务新举措,让“党建庭院”接地气。为确保“党建庭院”有组织、有活力,社区要突出功能导向,坚持把“党建庭院”设置在党员骨干的家门口,使其活跃在楼组和邻里间,成为解决社区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多功能平台;突出“党群一体”原则,社区党员、辖区企业工作人员、居民群众、网格员、志愿者等均可参加;突出“以人为本”原则,从社区选择党性强、素质高、口碑好的党员担任“党建庭院”的召集人,协助小区党支部开展“庭院活动”。把社区居民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强化责任意识,增强担当精神,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真正让群众感受到“家”的温暖。
丰富形式载体,让“党建庭院”冒热气。社区要结合辖区的优势,以“学”为主,上好“流动”党课。坚持把“党建庭院”作为党员教育的前沿阵地,辖区老党员、流动党员、居民群众随时拿起小板凳,共讲党的故事、共度主题党日、共议“家长里短”;坚持把“党建庭院”作为居民议事的前沿阵地。网格党支部、党员代表、小区居民共商共议热点、难点问题,对能自治解决的现场化解,对在讨论中发现的突出矛盾,或者有共识但不能自治解决的事项,以提案建议的形式提交给社区党组织;坚持把党建庭院作为互助自治的前沿阵地。
拓宽基层社会治理渠道,加强协商共治机制。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社区要积极推进共治共建,拓宽基层社会治理渠道,加强协商共治机制,增强社区与群众的沟通互动,完善社区治理方式;“党建庭院”是社区共商共治的一次有益探索,“流动议事”延伸了协商触角,将协商平台送到社区居民“家门口”,推动形成社区服务群众,群众民主参与治理的良好氛围。充分借助在职党员、辖区企业、共建单位等各类社会资源,通过共驻共建的方式,汇聚基层治理合力。
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携手共创美好家园。要积极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携手共建美好家园。“小区是我家,治理靠大家”社区党组织要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之中,和谐相处,互帮互助,开展丰富多彩志愿服务活动,营造“人人参与治理、人人服务社区”的良好氛围。要充分利用“党建庭院”载体,扎实推进党建引领,延伸党建工作“触角”, 推进服务“零距离”,把共建共治共享作为城乡社区治理的着力点;成立志愿服队伍,开展理论宣讲、市民教育、文化活动、科普宣传等专项志愿服活动,深入“党建庭院”,听百家事,解百家难。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家园自治自管,随时随地为居民提供贴心服务。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百姓的“关键小事”当成社区的“头等大事”,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不断提高居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民生福祉更有“质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