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29日电 题:融资成本下降,多元渠道拓展——民营经济一线观察之三
新华社记者
民营企业发展遭遇的困难之一是生产要素保障不足,特别是资金压力大。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要素获取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
自今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以来,各地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金融举措着力破解民企融资难题。特别是10月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地各部门积极落实会议精神,推动金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
当前,民企能不能融到资?融资成本有没有下降?融资渠道有没有拓展?时至年终,记者在广东、北京、江苏、重庆等多地调研走访,感受一线的变化。
见效:量增、价降、面扩
“虽然海外需求不振,但今年国内机遇不少。”谈起今年的发展机遇,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潘展华打开了话匣子:从国内轨道交通建设到化工冶炼产业升级,再到新材料新能源前景……
在潘展华看来,机会转瞬即逝,资金对于民营企业把握发展窗口期尤为重要。“我们承接的项目往往建设周期较长,更需要中长期资金支持。”
记者在多地调研发现,“缺乏中长期贷款”“资金成本仍存在较大压力”等被不少民营企业负责人频频提及,折射出当下企业的融资需求。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以来,金融部门连续召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座谈会和工作推进会,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支持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发展的行动方案。湖北、浙江、四川等地也纷纷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重点强调支持民营企业融资。
11月底,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推出支持民营经济的25条具体举措,持续加强民营企业金融服务。
8月30日,金融管理部门联合全国工商联召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工作推进会,与会者在会议上做记录。新华社记者李鑫 摄
在政策“组合拳”的助力下,民营经济融资呈现“量增、价降、面扩”的态势。前三季度新增私人控股企业贷款4万亿元,占全部新增企业贷款的21.6%;前11个月企业贷款利率为3.89%,保持在有统计以来的历史低位;11月末,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已累计为140家民营企业发行的2438亿元债券提供了增信支持。
此外,在民营企业深度参与的新动能领域,金融资源投入明显加大。10月末,“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17.7%、22.1%、15.7%,均明显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12月17日,双曲线一号商业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今年再一次成功完成火箭发射任务。
公司财务总监安国伟告诉记者,目前企业的研发正处在加强投入的关键阶段,每年单研发投入就在亿元以上。在再贷款贴息政策支持下,今年企业从工行拿到了1亿元的低成本贷款资金,大大缓解了资金压力。
突破:多措并举解银行“不敢贷、不能贷”难题
缺乏抵押所需的固定资产、没有可供参考的信用信息……这些因素常常令民营企业被金融机构拒之门外,而通过担保等手段增加信用,又往往推高企业的融资成本。
“小企业往往厂房是租的,营收不确定,还常面临账期拖欠问题,融资不易。”湖南湘鼎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财务总监何娟告诉记者。
推进银企信息共享或是破题之道。近期湘鼎机械以三一集团供应商的身份,基于与三一集团的订单通过“三一金票”供应链平台,以不到4%的利率从银行获得了600多万元融资支持。
“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通过数字技术应用,在应收账款确权等业务流程进行变革,可增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提升服务民营小微企业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能力。”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说。
八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知提出,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探索供应链脱核模式,支持供应链上民营中小微企业开展订单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等业务。这背后,需要相关部门、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优化融资配套政策,着力从信息共享、创新担保抵押手段等方面,加速破解堵点痛点,为民营企业融资营造良好环境。
在云南,已有38个省级单位、222家银行独立法人机构接入云南“融信服”平台,截至12月25日银行通过平台向企业授信超640亿元;浙江11月推出首个养殖水产品生物活体抵押贷款政策文件,引导当地金融机构探索渔业生物活体资产抵押贷款;海南海口发文,由中央、市级两级财政共同出资3000万元,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进行风险补偿。
成立不到3年,苏州宜联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从建设银行获得了1.5亿元、长达7年的信用贷款,而这得益于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大大增强抗肿瘤药物治疗效果的新技术。“新药研发到上市一般要经历10年左右时间,长期稳定的资金对企业来说是一份坚定的支持。”公司创始人薛彤彤告诉记者。
建行苏州工业园区支行行长周颖峰介绍,近年来,建设银行围绕知识产权创新了评价体系,帮助一线人员解决了“不能贷”的问题。同时,在园区、市级、省级等多项风险补偿政策叠加下,像宜联生物这样的科创企业如果产生不良贷款,银行最高可获得本金金额80%的风险补偿。
在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看来,结构性工具有效发挥了正向激励作用,也有助于推动金融机构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截至今年9月末,科技创新再贷款余额为3456亿元,有力撬动金融机构发放科技型企业贷款。
提升:面向高质量发展适配多元融资需求
各方发力成效初显,但破解民企融资难、融资贵非一日之功。尤其是民营企业正瞄准强链补链、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方向发力,这也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企业发展壮大所需的不仅是资金,更需要其他维度的支持。”江苏科瑞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志刚告诉记者,在银行“投贷联动”模式的帮助下,企业不仅获得更多金融机构青睐,还引入北汽、广汽等产业类投资人,为近几年布局的新能源赛道发展增添了更多保障。
这是江苏科瑞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专利墙”,墙上的数据会随着公司发明专利的增加而及时更新。新华社记者吴雨 摄
记者调研发现,成长中的民营企业特别是科创型企业,渴望获得股权投资、产业资源对接等多种综合服务,以便加速企业成果转化。
但面对民营企业的发展需求,当前金融服务的质效仍有不足,金融产品同质化严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突出,需要进一步完善融资支持政策制度,优化资金供给结构。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优化融资结构,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八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知也明确提出,畅通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渠道,扩大优质民营企业股权融资规模。
可以预见的是,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将不断拓宽。截至11月14日,北交所共有上市公司229家,总市值超2800亿元,其中民营企业占比88%。
同时,为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上市和再融资,各地也在积极发挥地方政府专项引导基金作用,完善投资退出机制。
“金融不光是提供融资,更大的功能是赋能及生态打造。通过创新投融资模式,我们正努力发挥政府类股权基金的撬动作用。”重庆两江股权投资基金公司副总经理周充说,两江新区聚集了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200多家,入驻了超50家高新技术企业,吸引了超500家金融机构,多样化金融手段正推进资源整合、产业融合。
从事自动驾驶研发的重庆哆来目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䶮说:“很期待金融不断提升服务质效,通过更精准的金融服务适配民营企业的多元需求,激发民营经济发展的澎湃动能。”
策划:霍小光
监制:刘江
统筹:杜宇、雷敏
记者:吴雨、吉宁、李晓婷、浦超
编辑:雷敏、刘羊旸
海报制作:李欢、周以航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