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博士研究生放弃科研工作并不像“北大毕业生卖猪肉”那样颠覆人们的既定观念,但人们往往期待,经过系统训练和学习后的博士研究生,能凭借更专业的知识在科研领域大放异彩。然而,现实却常常上演着“逃离科研”的戏码,让人不禁思考其中的缘由。
在我看来,问题的核心或许应当聚焦于为何众多的博士选择坚守科研阵地。科研,对于许多学科而言,似乎演变成了一场发表论文的竞技游戏,而非致力于真正的创新或改善。在这场游戏中,博士们似乎并未感受到真正的智力满足或成就感。
他们或许沉浸于实验室的日夜奋斗,为了那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科研目标而努力,但这一切的背后,似乎缺少了那份能够触动心灵的智力享受。他们或许渴望的,并不仅仅是论文的发表,而是那份对未知的探索,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世界的深入理解。
因此,当我们问为什么大多数博士不离开科研时,或许应当更深入地思考,是什么让他们坚守在这片土地上,是什么让他们愿意为了那个看似遥远的目标而付出所有的努力。也许,答案就在他们心中,那份对科研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真理的追求。
通常而言,科研领域的博士大多致力于哲学研究,而哲学的源头可追溯至形而上学的深邃思考。那么,何为形而上呢?简而言之,它是指超越具体物质形态的存在,是对现实世界的深层次抽象。诸如柏拉图的理想国、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以及康德的纯粹理性等哲学思辨,都是对现实世界的高度抽象化表达,似乎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直接联系。然而,这些哲学、理论物理和数学等专业的博士学位设置,恰恰体现了人类对于精神追求的渴望。正是有了这样一群致力于“超脱现实”思考的专业人士,我们才能更深入地探索人类精神的奥秘,满足对真理和智慧的无限追求。
但是任何事情发展到最后都会很难坚持原来的标准了。其他专业的博士,比如生物学博士、管理学博士以及绝大多数专业的博士,有什么高深玄奥的思考呢?
让我如此坦言吧,诸多专业领域其实并未深植于博士学习的土壤之中。这并非因为它们浅显易懂,而是因为它们的内涵并未触及到那种深奥、抽象的层次。然而,自二战之后,以美国为领头羊,科研逐渐演化为一种职业追求。为了塑造专业的壁垒,也为了保护既得的利益,各种专业纷纷设立博士课程。其直接后果是,许多专业的研究变得琐碎而冗长,仿佛通过复杂的语言与过程来彰显其深奥,但实际上,这些专业的本质并非如此。因此,它们最终变得既乏味又艰涩。所以,从理论上讲,您应该避开科研的漩涡。因为在绝大多数专业中,真正的科研并非普遍存在,而更像是一场发表的竞技游戏。
然而,确实存在某些专业,其长期的博士训练对于专业实践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医学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医学博士的深厚学识和专业技能无疑对其在临床实践中的表现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问题在于,对于大多数实用性强的专业而言,学院环境往往并非学习知识的理想场所。
我们应该始终怀揣着求知的渴望,不断学习。然而,有时我们却发现,在学院中,学习的效率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在一些高度技术化的领域,如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等。以商学院管理类的博士生为例,他们的情况尤为典型。
我身在商学院之中,尽管我的研究方向并非管理,但我在攻读博士学位之前,已积累了丰富的从业经验。在我离开职场前,我已在一家外国基金公司担任高级投资经理的职务。对于商学院中管理学的同学们所研究的内容,我有着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不得不说,我的许多同学所研究的课题,在业界实际上并不存在,或者即便存在,也并未占据重要的地位。由于他们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他们只能从所谓的文献空白中寻找研究的切入点。这样的研究,虽然对于科研本身可能有着一定的贡献,但在我看来,它们却往往脱离了实际应用的轨道。
因此,我坚信,真正的学习和研究,应该紧密结合实践,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深思熟虑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于绝大多数专业领域而言,它们并未为我们带来心智的满足,同时在实际操作中,也鲜少具备行业的实际条件,使我们能够触及到真正核心的问题。这不禁引发了我的好奇:为何有那么多的博士学者仍然坚守在科研的岗位上?或许你们真正热爱的,是那种在知识海洋中探索、发现,并将之整理发表的乐趣吧。这种精神上的满足,或许远超过了物质上的回报,成为了你们坚守的动力。
2024年在职硕博正处于热招时间,各大院校都在招生,像金融学、人文历史学、工商管理、企业管理、大数据、法学、会计、数字经济、人工智能 等热招专业,名额计划较多,需要的抓紧时间了解报名,私。
同时,近期免出国的在职学历提升项目——西班牙穆尔西亚大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