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有病离不开药物和手术等治疗技术。药物可以合成或自然物质中提取,但唯独血液这种挽救生命的特殊物质不行,目前完全来自于人们的捐献。
贫血的患者需要血液,各种原因导致的大出血的患者需要血液,手术的患者需要血液……世界上每秒钟就有3个人需要输血,临床救治离不开血液。
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今年的主题是“安全血液 拯救生命”。献血者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无偿献血可以挽救更多生命。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输血科主任郝一文提醒,有关接受输血的知识公众也应该了解一下。
【郝一文,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输血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现任中华医学会临床输血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输血科分会常委、辽宁省医学会输血分会主任委员、辽宁省临床用血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委员。《中国输血杂志》、《临床输血与检验杂志》编委。个人曾参加无偿献血5次,捐献机采血小板1次。】
输血安全吗?
输血分为自身输血和异体输血。
目前我国各医院的临床用血基本上都是由本省、本市的中心血站来供应,他们采集的血液完全来自无偿自愿献血者。
有人会问,捐献的血安全吗?
血液从捐献到临床使用前一般要经过三个环节:
环节1——健康征询 献血者在献血前要经过身体检查,包括传染病、不洁生活史的详细问询,对于身体条件不符合要求、有严重疾病和传染病史的献血者都不能献血。
环节2——初筛化验 快速筛查是否贫血、是否有乙肝及肝功功能异常,只有通过这一关的献血者才能参加最后献血。
环节3——严格检测 献血后的血液还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肝炎、梅毒、艾滋病的二次酶免检测及一次核酸检测,相关疾病的标志物均为阴性后才是质量合格的、可以供应临床的血液。
因此,从血液的质量上可以是安全的!
多年来,在国家对采供血严格管理及血站自身加强建设的基础上,经血传播性疾病的发病率极大降低至万分之一甚至百万分之一,从法定传染病的经血传播的角度来讲,输血是安全的!
为什么说自身输血最为安全?
输血一定要有输血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阳性指标。因为异体输血存在不良反应和不良预后的风险,所以,输血前医生都要和患者进行知情告知。
(1)异体输血存在被传染其他疾病风险。经血液传播性疾病不仅仅局限肝炎梅毒艾滋病,还包括寄生虫、其他病毒如巨细胞病毒、人类他淋巴细胞病毒、EB病毒、细菌性疾病等,以目前的检测手段,无法逐一检测每一种已知的传染病。
(2)血液是异体来源,患者输注后等于一种血液的异体移植,可能会出现过敏、免疫反应引发的种种等输血不良反应。
(3)采集的血液分离后要进行储存,储存期间血细胞发生的物理及生化变化也会对人体造成这样或那样的危害。
因此,从血液本身自身的特性上讲,自己的血液自体输用才是最安全,能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代替输血时一定不要输血。
为什么不输全血?
这个问题要从血液储存后的变化和节约用血两个方面来讲。
采集的全血经过储存后会发生以下变化:
(1)全血保存的温度是2-6°,并不适合其中某些血液成分的保存。
如血小板适宜的保存温度为20-24°,血浆是-18°以下。全血4°保存后,24h血小板功能丧失50%,48h更显著,72h失去功能;保存超过8小时,粒细胞丧失功能;采血后24h后,血浆中 VIII功能降至正常值50%;V因子3-5天降至50%。
如果患者因为缺乏上述血细胞成分、缺乏上述凝血因子,显然输注全血没有治疗效果!
(2)全血保存后,红细胞自身的新陈代谢会发生溶血,游离血红蛋白、钾离子、钠离子等增高,从而对肝肾代谢产生影响。
(3)一次捐献的200-400ml全血中所含有的细胞成分、特别是血小板及凝血因子不足以达到治疗的剂量,输注后达不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4)如果某个患者仅仅是贫血、或仅仅是血小板减少,如果输注全血,势必将不必要的血液成分输注给患者,这些成分会对患者可能产生输血不良反应,不利于患者的预后。
从节约合理用血来讲:
当代输血理念是成分输血、合理输血,将全血分离成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患者缺什么补什么。这样可以将全血一血多用,既减少了血液资源的浪费,又尽量减少其他不必要的血液成分的输注,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成分输血对患者是最有利的!
什么情况需要输血?
临床输血用得最多的是红细胞成分血,其次是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红细胞成分血主要含有红细胞,主要用于纠正贫血,改善组织器官的氧气供应。
当内科患者HbDIYU160g/l或出现贫血的症状,如明显发力、气短、头晕、胸闷等症状时可以输注以纠正贫血及改善乏氧的症状;当手术患者血色素<70g/L时可以输住红细胞以提高术中失血的应对能力及改善机体供氧,当然,除了血红蛋白指标外、患者的年龄、心肺功能、失血量及速度、组织氧供的指标等,这些都是要求综合考虑的因素。
血小板输血的目的是补充体内功能异常或数量减少的血小板,预防出血或止血。对于有出血表现的患者,或者血小板计数很低或功能评价异常时需要输注血小板。但要强调的一点,要尽量减少血小板的预防性输注,以免因为反复输注血小板产生血小板抗体,届时血小板输注会没有效果。
血浆富含多种凝血因子,冷沉淀富含纤维蛋白原和VIII因子等。如果凝血实验检测证实患者缺乏这些凝血因子及有表现或出血风险,可以输注血浆及冷沉淀。
无论是红细胞还是血小板、血浆及冷沉淀,输注前医生应权衡输血的利弊,即输血的治疗效益于输血可能带来的风险的权衡,只有输血治疗是必须的不可替代时才考虑输注。
(二三里编辑 马静)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输血科】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输血科于1995年成立,是一个集医疗、科研及教学为一体的独立科室。主要承担血液储存、输血相关检测、血液发放三大功能。此外,还开展临床输血咨询与会诊、输血反应的调查、治疗性血细胞单采、骨关节退行性病变及损伤性治疗的富血小板血浆制备、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的干细胞分离、冻存及检测、输血相关的诊断性实验,如产前血型抗体筛查、新生儿溶血检测、凝血功能检测、抗血小板药物及抗凝药物疗效检测等工作。
科室在国家级专业学术团体兼职3人、在省级学术团体兼职5人,同时兼任省医学输血分会主任委员及副主任委员2人。科室目前是辽宁省临床用血质控中心主任委员单位。
科室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及青年基金2项;辽宁省科研项目6项,沈阳市科学计划项目2项。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国内核心杂志发表文章近百篇。
作为从事输血专业的科室,多年来科室一直积极致力于无偿献血的宣传工作,每年组织科室全体同志参加6月14日的“世界献血日”活动,更身体力行组织大家参加无偿献血活动,用自己的言行践行输血人的奉献精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