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上门收 实现农村全覆盖(生活垃圾上门收集)

生活垃圾上门收 实现农村全覆盖(生活垃圾上门收集)

在新圩镇面前埔村,翔安市政集团进行生活垃圾上门收集。(林东旭 摄)

本报记者 邵凌丰 通讯员 李秋玲

“现在村子里路上的垃圾少了,感觉整洁了很多。”大嶝街道的居民郑女士最近体验不错,但她也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垃圾少了,垃圾桶也少了?”她的这两句话,背后其实是翔安区环卫工作今年来的大变化。

从今年1月1日开始,翔安市政集团下属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环境公司”)全面接管翔安区110个村(居)的城乡环卫一体化保洁工作,农村环境卫生状况的变化肉眼可见,所以郑女士“感觉整洁了很多”。

另一方面,环境公司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在一体化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出农村生活垃圾上门收集新模式——从前期村镇试点到今年5月15日实现全区覆盖,这种模式禁受住了考验,在村民能参与、效果能保证的前提下,还确保了长期能持续、面上能推广。郑女士的疑问,这种新模式就是答案。

“城乡环卫一体化”到底是什么?覆盖全区的“生活垃圾上门收集”模式又是如何运作的?取得了怎么样的成效?记者今日为您一一解密。

生活垃圾上门收 实现农村全覆盖(生活垃圾上门收集)

在新圩镇面前埔村,翔安市政集团参照城区保洁标准进行日常保洁。(林东旭 摄)

【一体化】

未雨绸缪高起点筹划 对标城区高标准推进

一体化的根本难点在于,受基础设施配套、村民生活习惯和居住分布相对分散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垃圾与城区不同——要统一标准进行保洁,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

环境公司原本只有一个环卫部负责城区环卫,城乡一体化业务覆盖面广体量大,力量不足怎么办?在集团领导的支持和推动下,环境公司将环卫部拆分为农村部和城区部,相互对照、交流学习,确保农村保洁工作能够一一对标城区标准。此外,公司四个环卫班站各增配一名副站长,负责农村保洁工作。机制设立并落实到人,为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机制保障。

城乡一体化试点该从哪里入手?集团党总支书记、董事长黄万平组织业务骨干召开研讨会,下农村蹲点听取群众意见,在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后,他一锤定音:从“硬骨头”郑坂社区开始。郑坂社区属城乡接合部,有3个自然村,人口23000余人,人口密度大,店铺多,还有大型菜市场,日常保洁难度大。更早之前,村庄建设的土头垃圾和日常生活垃圾会堆积在道路两侧或村庄边角地,形成卫生死角,变成了考评中的失分点。

“自从市政接管后,村路干干净净,角落没有垃圾,村里的环境好多了!”郑坂社区的居民感受到了很直观的变化,而且这已经成了一种村容村貌的常态。“郑坂社区保洁难度最大、情况最复杂。正是有了前面啃‘硬骨头’的经验积累,才有了后来城乡一体化的全面推进。”环境公司总经理姚旭光兴奋地说。

党建引领一线战疫 城乡一体化齐头并进

今年1月1日启动之后,在城乡一体化刚刚全面铺开的初期,就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一手抓一体化,一手抓疫情防控,以黄万平同志为组长的防控应急领导小组为中枢,第一时间建立联防联控网络,各委员分兵把口,沉到基层“解扣子”。他带队到环境公司一体化现场办公,协调解决防疫物资供应,还深入环卫班站检查点位消杀情况,慰问一线环卫工人……

环境公司党支部迅速组建了党员突击队。支部书记姚旭光每天召开调度会,研究解决一体化和疫情防控方面存在的问题。面对口罩量不足三天的困境,积极协调各方,为一线工人争取到近万个口罩,保障一线工人防护物资的供给;支部入党积极分子、副总经理苏中原主动承担起日常事务和防疫物资的双重管理;支部党员、环卫农村部环卫管理员孙杏林负责34个社区、公厕的卫生保洁工作,面对日均百吨的垃圾和数量暴增的废弃口罩,他也投身清扫一线;支部党员、马巷环卫班站站长邱龙泉除了做好保洁,还组织公厕、垃圾点位、作业车辆消杀……

在支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防疫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一体化工作也有序推进。

生活垃圾上门收 实现农村全覆盖(生活垃圾上门收集)

电动清扫车在大嶝街道村居进行日常保洁。(林云霞 摄)

【上门收集】

垃圾不出家门口 分类宣传精准上门

无论是在新圩镇面前埔村,还是马巷镇曾林社区,每天,车子电机的运转声配上车轮摩擦地面的声响由远而近,居民们就知道:垃圾分类收集车上门来收生活垃圾了——这辆后斗上载着黄绿垃圾桶的收集车,已经是各个村居的固定风景。环境公司在一体化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农村生活垃圾上门收集新模式,目前已实现全区各村居全覆盖。

在曾林社区,社区环卫班长朱真珠每天都要跟车到每户人家里收集垃圾——厨余垃圾放入绿色桶,其他垃圾放入橘黄色桶,车内还有一个装可回收物的袋子。每户垃圾不用出家门,被收走后运到垃圾集中点,然后由分类直运车进行直运,确保全程垃圾不落地,直达处理终点。

上门收集并非没有阻力,有的村民就觉得家门口放一个分类垃圾桶,影响到了自家环境。朱真珠每天都和居民聊天,聊垃圾分类知识,慢慢让村民接受。和朱真珠一样,作为莲河、霞浯、东园三个社区的管理员,63岁的林启明也是一户一户地上门聊,说说垃圾分类的好处,让村民有切身感受,工作也就逐渐铺展开了。

事实上,上门收集也是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契机——除了前期动员时各片区管理员入户,每天上门收集时,管理员还要将每户人家垃圾分类的情况进行登记,汇总后从大数据中发现一些分类做得不够好的村民,再上门开展精准宣传。

目前,面前埔村已成为全区垃圾上门收集工作的样板和金字招牌,并和琼坑村一起被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评为2019年垃圾分类优秀模式。

撤桶并桶同步展开 多措并举全面改进

城乡一体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需要新机制保障、上门收集新模式推动外,还需要撤桶并桶入户同步推进。全区垃圾桶数量大、点位多,容易造成垃圾落地。目前,翔安区的544个露天垃圾池已经被清理,摆上240升的密闭分类桶,打通城乡一体化质量效益的“最后一公里”。

“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最终要实现垃圾不落地,垃圾减量。”姚旭光说,撤桶并桶和入户是对应的,居民家中多了分类垃圾桶,村(居)道路上摆放的各类垃圾收集容器也要相应地逐步取消。“垃圾池不是密闭的,污水流出现象很常见,容易污染环境。”他说,将垃圾池清理后,换上240升的密闭分类桶,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解决垃圾落地、污水横流的问题。

撤桶并桶入户,配合上门收集,最终实现了在垃圾桶减少的情况下,路上的垃圾也越来越少,一体化工作正在多线配合有序推进。

【解密】

“环卫神器”上阵 环保又高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农村地广人稀、道路情况复杂,车辆如何配?集团董事长黄万平态度坚定:“买齐配强!尽量做到最好。”

电动清扫车、电动高压清洗车、电动垃圾收集车……这些无扬尘、体积小、环保高效的“保洁神器”,陆续出现在翔安农村的每个角落。其中,餐厨转运车辆自动洗桶装置可在垃圾转运吊桶作业后开启洗桶模式,360°旋转喷射水柱,快速将餐厨桶内的残渣洗净并流入餐厨垃圾车斗内,节约人力又不会造成周边环境污染。

截至目前,翔安市政集团经过调研,已投入1000多万元购置适合农村实际的全新设备,配备758辆各种类型转运车辆用于生活垃圾收集,并新投入5辆大型清扫车、5辆水车、28辆小型电动清扫车、94辆八桶车、6辆小型电动清洗车,已实行常态化机扫和保洁工作,覆盖全区各村(居)。下一步,翔安市政集团还将持续投入车辆设备,为村容保洁提质增效助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7月6日 上午8:38
下一篇 2024年7月6日 上午8:5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