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作业”进入课堂,成又一个拍照搜题软件?(拍照搜题使用了ai技术吗)

“AI+作业”进入课堂,成又一个拍照搜题软件?(拍照搜题使用了ai技术吗)

“我天生对文科不太感兴趣,所以高一时很多文科作业都直接扔给AI了。”在广东省揭阳市读高二的黄毅,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分享了使用AIGC帮助自己写作业的经历。

近年来,随着ChatGPT等模型的快速迭代,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逐渐成为大众广泛关注的焦点。新技术的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新的可能和挑战,对教育领域来说更是如此。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也针对教育领域如何引入AI技术建言献策。

当人们的关注焦点还停留在大学生用AI写论文的利与弊时,“AI 作业”却提前一步进入了中学课堂,一些在“互联网 ”时代出生的中学生已经无缝连接到了“AI ”。

“AI 作业”是否成了又一个“拍照搜题”软件?

受访的不少高中生表示,只要会用搜索引擎,就能找到简单好用的AI“作业帮手”。

学生们提到的AI“作业帮手”,不禁让人们想起两三年前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拍照搜题”软件。

曾经,许多中小学生遇到难题就打开手机摄像头“拍照出答案”,但一到考试就“露馅”,不光影响了学生自身的成绩和思考能力,也给教师和家长出了道大难题。

对此,教育部曾要求这些软件下线整改,许多软件更新了需要实名认证的“家长模式”,以此来限制学生过度依赖搜题功能。

然而,搜题用的“摄像头”盖住了,AI平台的“聊天框”却也开始逐渐向学生的作业本“渗透”。AI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否会重蹈搜题软件的覆辙?

值得关注的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以前学生会在完成理科作业时使用“拍照搜题”,AI与作业相遇后,很多学生似乎找到了“秒出”文科作业答案的神器。

高一时,黄毅就决定高考选科要选“物化生”,他觉得不需要在文科上花费太多精力,“只要能通过学业考试就行,不会影响高考成绩”。

因此,黄毅表示,与其花费大量精力完成这些科目的基础作业,不如把题目输入AI的聊天框,然后直接“借鉴一下”。“许多文科的问答题用AI很容易生成有用的答案。”黄毅说。

一些同学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透露,文科作业的答案一部分是对固定知识点的“默写”,一部分则是建立在大量材料基础上的分析和思考,而AI在这方面能提供大量文本参考。

北京市读高一的张悦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班上有超过一半的同学都会用AI来帮自己写作文,“还有一些比较‘水’的小作业也会用到,比如一些实践作业的策划、书籍的读后感和总结等”。

有些同学甚至对AI和搜题软件进行了比较。

北京另一所中学的学生吴晓觉得,借助AI虽然可以为写作文提供思路,但比起搜题软件,AI在具体题目上生成的回答有时候很“冗长僵硬”,一般都需要进一步修改,加入自己的思考和知识点。“相对来说,我觉得AI用起来比搜题软件更‘温和’一些,毕竟有一个和AI进行交流和亲自完善的过程。”吴晓补充道。

来自重庆市周洋更倾向于用搜题软件来解决理科作业。“理科的选择题、填空题一般都有很多图表和符号,想把它输入给AI就已经很麻烦了,而用拍照搜题软件能直接扫描给出完整的答案和详细解析,能节约更多时间。”

对此,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认为,教育环节很难屏蔽AI技术的影响,“AI大模型目前可以作为各种知识和信息的压缩和检索工具,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新渠道,我们应该尝试把它看作学习的助手”。

的确,AI应该被定位为工具和助手,不能替代学生写作业。

不少学生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认为使用AI写作业“有利有弊”“还是要看如何利用这种工具”。

AI终究只是工具

在与AI多次互动后,有不少学生养成“有问题找AI”的习惯,也意识到AI对自己学习的实际帮助不尽如人意。

来自河南省的高二学生王珊现在已经开始“去AI化”了。

王珊坦白,自己有段时间“过度依赖AI,缺少了独立思考”。 她说:“AI写出来的作文其实也很明显,有些内容过于空洞,有些辞藻又过于华丽,完全不是我们这个水平能写出来的。对于写作文来说,自己构思的过程更重要,AI仍然无法完全代替人脑的创作思考。”

不少专家表示,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面对新技术一味地“堵”是不明智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AI是现在以及未来的关键技术,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小学生,都应该鼓励他们多接触,多了解。

“但是由于这个新技术发展很快,在教育领域使用AI的相关规则和评价正在形成的过程当中。”储朝晖说,从目前看来,评估AI使用的原则还是要基于AI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是有利还是有害,中小学生如何使用AI,仍需要依靠教师和家长亲自把关。

正如专家所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学会了如何更加科学地使用AI。

经过最初的好奇之后,现在周洋不会再照搬AI生成的答案,而是从中找出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部分作为自己的素材积累,“老师也引导过我们,要取其精华,而不是全部照搬AI给的东西”。

关于未来希望AI能如何更好帮助自己学习,吴晓觉得目前AI生成的答案大多只是“堆砌出来的知识点”,无法提供详细的解题思路,“有时候我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思考的过程,但这点肯定还是向真正的老师学习更直接”。

“高考还是要亲自上阵的。”吴晓经常提醒自己,“如果纯粹复制粘贴题目答案的话,不仅很容易被老师发现,我自己也会心虚。”

与社会上的焦虑不同,一些教师对学生使用AI持有更为宽容的态度。

北京市某中学语文教师李彬坦言,自己并不会过度担忧学生使用AI,“这种技术既然已经来了,那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引导”。

李彬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学生的真实水平在老师眼里一清二楚:“AI确实能帮助学生完成很多东西,但是最终负责的必须是自己,我也会告诉孩子们要掌控自己的人生。”

人工智能正在引发教育的深刻变革

在专家看来,AI技术的普及,显著提升了教师和同学的工作和学习效率。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指出,人工智能能够替代大量重复性的工作,“这些工作在过去可能由教师或学生来完成,但现在人工智能可以高效地处理,从而释放了人力去关注更核心、更具创造性的任务”。

AI技术的利用不应该只停留在“作业本”上。储朝晖认为,如果把AI单纯当作偷懒的工具,那么它一定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甚至是智力发展。因此他鼓励“恰当地利用AI,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平台去使用,从而实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的提高”。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阳也认为,利用ChatGPT、Sora等AI产品生成的图像、视频可以叠加丰富的信息和价值,适当利用在教育领域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他还表示,以前需要花很长时间学习的谱曲、绘画、做视频等技能,现在只要用AI就能快速产出结果,让人实现从“单能”到“多能”的转变。

用沈阳的话来说,AI会把“过程性”的学习体验给消灭,“所以我们需要把AI的结果当作新的起点,把结果过程化,将认知外包的过程转化为创新内源化”。

“人工智能正在引发教育的深刻变革。”潘教峰表示,过去,教育主要由教师、学生和教材组成,教材内容相对固定。“但现在,随着人工智能的介入,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它正在改变我们看待教育的方式,为教育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

在张云泉看来,未来的大语言模型如果发展到一定程度,也有可能出现更加智能化的“AI教师”,辅助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到更多知识,甚至缩短义务教育的时长。

不过,想要AI技术更好地赋能中小学教育,也需要青少年夯实自身的基本功。潘教峰认为,应该注重用科普教育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去探索、发现,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技术。

推动“AI 教育”的发展,更要重新审视AI技术本身发展到哪一步。沈阳提醒,目前仍然处于大模型在教育行业应用的探索阶段,“大模型本身是一个概率模型,它有AI幻觉,因此有时也会出错,”他补充,“在大模型本身的出错概率和我们教学中要求的严谨性这两者之间还存在矛盾。”

另一方面,AI技术的使用,反而可能会加剧教育的不公平。储朝晖认为,在已经普及AI技术的框架下,如果借助AI来广泛传播信息和资源,确实能够促进教育公平,“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AI技术仍然有门槛,善于使用AI的人跟不善于使用AI的人之间本身存在数字鸿沟,这就会使教育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我们尚不能完全看清AI技术的利与弊,只能看到方向性的趋势,真正的变革性拐点尚未出现。”潘教峰建议,政策制定应当遵循包容和审慎监管的原则,“我们需要持续关注技术的发展,同时保持政策的灵活性和前瞻性,以便在变革到来时能够迅速适应和作出调整”。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笪曦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曹立媛

来源:作者:中国青年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7月25日 下午1:48
下一篇 2024年7月25日 下午1:5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