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海洋行业,强化科研能力

1月的南宁,阳光明媚,仍然没有感受到这个季节应有的寒冷。对于大多数当地人而言,这只是一个忙碌而普通的月份。然而,对于民族大道74号里面上班的人来说,1月是一个可以让大家永远铭刻于心。3年前2014年的1月,广西海洋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正式开始运作了,这个新生的弄潮儿开始茁壮成长,扬帆在北部湾畔。研究院全体职工始终以海洋事业为己任,在短短三年艰苦创业的过程中收获了丰硕的成果,人才队伍从小到大、科技成果从少到多、体制机制和成果转化从正在空白走向成熟,谱写了一曲砥砺前行、征战海洋的创业凯歌。


应运而生,艰难起步


当你走进在自治区海洋局的办公大院,首先看见的就是绿树如荫旁的三层高的“海洋科研楼”,这就是研究院的实验室。历史的时钟拨回到2012年,当时广西还没有一所综合性的海洋研究机构,全区海洋事业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推进和北部湾开发开放的深入,201211月,自治区编办同意成立广西海洋研究院,并开始启动成立工作。20141月,首批通过考核调入的7名工作人员全部就位,研究院正式运作。作为第一个来到研究院工作的办公室主任经历了研究院发生的点点滴滴,见证了研究院如何从“一无所有”走到今天,回忆起当时的工作条件,她坦言,可以用“日新月异”“一天一个样”来概括。


目前,研究院已有干部职工42人,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6人;博士4人,硕士12人,本科23人,研究生以上学历占38%。建成标准化规范化实验室面积约500(17个房间),拥有满足6大类73项海洋监测指标的空间条件和设备条件,初步满足海洋监测与海洋论证等技术服务要求。


准确定位,主动作为


在新的历史时期,研究院就紧紧抓住未来海洋发展新的战略机遇期,瞄准国家和广西海洋事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海洋科技与战略研究,进行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致力于打造广西“海洋科技发展支撑平台、海洋智库决策平台、海洋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平台,为政府部门提供管理服务,为广西海洋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研究院一位分管业务工作的院领导:研究院自成立之日起,就立足广西区情、北部湾海域特征,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广泛开展专题研究、建言献策、社会服务、公众教育等活动,主动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加强与区外同行的沟通合作,为各级海洋管理部门科学依法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2014年以来,研究院先后承担各类项目53个,涉及金额约3000万元,涉及“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海洋经济、海洋空间管理与利用、智慧海洋与信息化、海洋生态研究与保护等领域,已完成验收结题项目37个,获得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奖1项,正式出版专著3部,编制地方标准1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L4篇,核心期刊7篇;2014年以来,研究院通过自治区海洋局报送党委、政务信息材料55篇,被采纳17篇;拥有测绘乙级、土地规划乙级两项资质。


决策支撑,不断发展


201666日,研究院召开了“广西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系列研究成果宣传会”,宣传介绍相关广西海洋研究院海上丝绸之路系列研究成果,探讨广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对策措施,发出了建设广西海洋智库合作的倡议,区内有关政府部门、企业代表,区内外科研院校代表约100人参加。


作为涉海的科研机构,研究院始终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统筹开展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密切相关的科学研究、实务研究,为党委政府推进“一带一路”和海洋经济强区建设提供智力服务,并将部分研究成果应用到了广西加快海洋经济强区决定、广西海洋经济“十三五”规划等战略规划当中。


承担广西海洋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目前已实现国家自治区县四级网络互联互通,全部按安全保护三级标准配套。硬件设施配套方面,已建设海洋中心机房、远程视频会商系统、应急指挥中心平台、海洋环境监测浮标、数据灾备系统。此外,通过构建核心数据库、电子政务、防灾减灾决策支持、海域动态监视监测、海洋水质水文监测浮标、门户网站、档案管理、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等八大系统,实现了业务覆盖、网络融合和数据共享三大功能。


通过开展《广西海域海籍基础调查》、《海域海岛使用权批后实施监管工作》等项目,掌握广西海洋空间资源的基本情况和开发现状,摸清海域海籍资源家底,为合理利用海洋空间资源提供技术支撑。完成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广西节点运行情况检查,获评优秀。


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海洋局的海洋监测计划,在海洋放射性监测、珊瑚礁和海草床生态系统监测、海平面上升影响监测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提炼了广西海洋生态整治与修复技术体系,为国家海洋局启动的“蓝色海湾、南红北柳”等重大工程发挥技术支撑作用;首次开展防城港核电站海洋环境监测和本底调查,为核电站安全运行提供第一手资料;划定全国第一个地市级海洋生态红线————北海市海洋生态红线;出版广西第一部海洋鱼类专著——《广西北部湾海洋硬骨鱼类图鉴》。


合作共建,借力发展


研究院院长说:“研究院所有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既全体职工不懈努力的内在因素驱动,也有外在条件的支撑,与区内外科研院校共同开展项目、共同培养人才,使得我院在人才队伍建设、能力建设和科研成果等方面有了较大提升”


研究院成立伊始,缺乏场地、仪器、设备、人员、资质的条件下,积极通过挂靠、联建、项目合作等方式共建,借船出海。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签订联合共建协议,共同开展海洋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研究与开发,共建海洋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与钦州学院签订联合共建协议,共建海洋检测实验室;与广西师范学院签订共建协议,建立硕士点培训实习实训基地;与广西财经学院签订共建协议,共同开展经济类项目合作和人才培养。


目前,与研究院建立合作关系的科研院校包括了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信息中心、国家海洋监测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广西大学、沿海三市海洋研究机构等20余家。


任重道远,追求卓越


研究院院长:作为海洋事业的新生儿,研究院建设与成长发展千头万绪,展望未来,创新发展,我们踌躇满志。我们将坚持“服务广西海洋事业发展、助力海洋经济强区建设”的原则,以把我院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科技创新实力与自主发展能力的海洋科技强院和广西特色海洋智库为目标,积极探索,优化学术环境,荟萃优秀人才,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为广西海洋事业的发展书写新的篇章。


正是这样一份责任、担当与笃定,让研究院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不断成长。经历了艰难创业的风风雨雨,研究院“三年而立”,为海洋综合管理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持续服务广西海洋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研究院将以运作三周年为新的起点,继续努力,开拓进取,厚积薄发,不懈奋进。


扎根海洋行业,强化科研能力


2016216日,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副主席蓝天立(左三),时任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厅长肖建刚(右一)视察研究院实验室

扎根海洋行业,强化科研能力


与钦州学院签订合作共建协议

扎根海洋行业,强化科研能力


珊瑚礁实验样方调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6月2日 下午1:56
下一篇 2022年6月2日 下午1:5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