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IC系列专访旨在通过建筑科技创新力量加速建筑行业变革,采访将覆盖超过百万人群,意图聚集科技创新企业、学术机构、行业协会、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等领域专家、领军人物。
内容将围绕创新科技在城市与建筑中的应用,探索新型建筑科技如何赋能城市建设,助力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以专业的内容为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发展带来借鉴意义。
vol.10
“世界建筑科技创新大会”
专题采访
WATIC INTERVIEW
2021年11月25日
14:00
采访时间
受访人:宋国鸿
法国VP建筑设计事务所 合伙人&中国区总经理
Q1:恭喜宋总获得了世界建筑科技创新大会所颁发的“WATIC世界建筑科技创新推动力人物奖”,能与我们分享您的获奖感言吗?
宋国鸿:非常荣幸能够获得这个殊荣,这对我来说是压力同时也是动力。在国内,我们迄今为止已经做了大概17年的建筑科技相关业务的实践,包括已建成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三亚海棠湾国际免税城,辽宁省档案馆等,还有在施工中的杭州大会展中心,海口国际免税城,济南国际会展中心,京东方(重庆)智慧系统创新中心,武汉国际会展中心。
多年来,我们也一直在推动自身在设计方面科技创新的应用,同时我们也要求我们的供应商同步朝这个方向发展。这个奖项对于我更重要的意义是希望以后能够承载历史使命,和行业同仁共同把科技在建筑方面的应用推得更高、更广——这也是我们从业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法国VP项目
Q2:同时,深圳会展中心项目斩获了“WATIC世界建筑科技创新实践项目奖”,能与我们简单谈谈这一项目中的数字科技的运用吗?
宋国鸿:在面对深圳国际会展中心这么大体量和较难把控的项目时,不管从理论还是设计的角度来讲,我们遇到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一个是时间短:三年半的时间内项目必须落地;二是体量大:这个项目的体量达到了160万平方米,涵盖的内容非常复杂。深圳市政府也对这个项目有着更高的期望,希望这个项目的外立面能够有“波澜壮阔”的效果,内部亦要精益求精,能够代表“深圳水平”,同时还要开源节流——这些条件综合到一起,就要求我们必须拥有强大的团队和强有力的设计工具。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
我们有包括巴黎、北京、深圳在内的三个专业团队,有许多经验丰富建筑师和工程师参与其中。我们同时也具备成熟的技术,钢结构专业工程师共同配合,前期的设计都是通过参数化处理、模块化作业,使得几百人得以在统一的指挥平台下同时工作。
这个项目的三大亮点是:屋面、中廊和立面。在一个长度近2千米的建筑造型上做出意想不到的效果非常难,我们通过参数化设计了100多个屋面版本,最终以蓝紫色海浪型屋面和蜿蜒其中的彩色丝带花纹来演绎“海上丝路”的磅礴气势。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屋面方案过程版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屋面
为了让这座“庞然大物”既好看又实用,我们通过三维模拟对中廊和登录厅的钢结构柱子进行了多种设计。在人性化体验方面,基于对热工和风雨的研究,团队经过多轮模拟测试,确保大屋顶在没有安装空调的半开放环境下依旧可以遮阳、防雨,并保持良好的通风。在立面设计上,我们规避了传统的工业设计风,延续了“海上丝路”的设计概念,同样利用参数化将展厅立面设计成蓝白相间,各登录厅立面为穿孔波浪,与屋面展现的的海洋文化相呼应。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中廊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展厅外立面局部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展厅外立面局部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团队投入了100人左右,包括建筑师、工程师、室内设计师,标识设计师。如果没有类似于BIM等高新数字化技术的支撑,我觉得6、700人都是非常吃紧的。经过三年半的磨砺,锻炼出了一个全方位发展、各专业兼备的强有力团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现在国内后续能够拿下这么多大体量的项目。
Q3:您如何理解“数智营城 · 科技赋能”?为何数智领域现在对于设计行业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
宋国鸿:数字技术在建筑设计中不仅应用在绘图、模型、动画,还涉及结构设计、环境指标设计和建筑施工。它能让整个设计过程变成可视的,帮助建筑师充分体验内部功能布局的优缺点和 建筑的外部设计,更好地验证其正确性和可行性。
再次用我们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例,我们面临这个挑战无论在国内外都是没有先例,类似于深圳会展中心同等体量的项目在欧洲至少需要8年,但我们几乎只用了三分之一的时间,这都要归功于科技,它大大缩短了设计和施工周期。
Q4:未来设计跨界、多学科融合的工作方式或许会成为常态。你认为设计行业是否某种程度上会向互联网科技板块倾斜?
宋国鸿:一定的,早在十年前我们就在三亚海棠湾国际免税城项目上进行了参数化设计。在设计前期,我们就要求工程师介入,我们相互配合将主入口通过参数化设计为中间无柱支撑的拱券结构,高度35米,跨度约80米。我们应该是当时在台风地区第一个用这样大跨度钢结构进行设计的事务所。此外,所有的外立面幕墙和钢结构3D模型都由工程师提供给其他专业,保证在后续施工中各方可以用三维模型进行沟通,加快项目进程和质量。而数字技术对于环境的模拟也帮助我们在室内空间设计时更好地考虑的人的体验。同样,在三亚海棠湾国际免税城中运用参数化设计了一个巨大中庭,保证人们进入后感觉依然像在户外一样与自然融为一体。
十年后的今天,互联网科技已经成为建筑行业必不可少的设计工具,与建筑行业相辅相成。越来越多的建筑师跟互联网领域的人正在跨界合作,我觉得这是个非常好的趋势。同时也会激励我们设计师去改进工作方式,与此同时得到更多高新软件的技术支持。
三亚海棠湾国际免税城主入口
三亚海棠湾国际免税城中庭
Q5:感谢宋总百忙之中来参加首届世界建筑科技创新大会,您认为本次大会之于设计圈、之于海南省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应?
宋国鸿:本次大会将政府、建筑、科技等领域的专家汇聚到一起探讨海南的建设与未来发展,是个很好的机会与开端。海南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优势,近几年作为自由贸易港,有着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定义,对建筑设计行业和工程行业有着更高的要求了,整个趋势呈现厚积薄发的状态,这对于海南省目前相对于内陆沿海地区发展相对滞后的状态,一定会产生积极影响。
作为建筑师,我们努力运用创新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的科技手段将本土文化通过建筑的语言对外传播,将人文关怀带入建筑,推动区域规划建设。这些都离不开优秀的资源单位,通过各种合作的方式参与到海南当地的建设中来,引入更多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推动海南省总体经济的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