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国之重器 百年梦圆(三峡工程国之重器百年梦圆)

来源:中国青年报

4月初,戴着“卫星身份证”的16尾中华鲟将放流海洋。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负责人李志远说,这标志着,三峡集团对中华鲟的海洋生活史研究就此开启。

作为长江旗舰物种,中华鲟的存续一定程度上反映着长江的水生态环境状况。自1984年以来,三峡集团已连续实施60余次中华鲟放流活动,累计放流503万尾。这是三峡工程作为重要生态工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1918年孙中山提出开发三峡设想,到2020年三峡工程完成整体竣工验收,国之重器百年圆梦。如今,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综合利用……这一世界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综合效益全面发挥,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启梦1918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自古以来,人们逐水而居。然而,频发的洪水,威胁着两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历史资料记载,自公元前185年至清末1911年初的2000余年间,共发生较大洪水214次,平均每10年一次。

1931年、1935年,长江两次暴发大洪水,因灾死亡人数均超过14万人。1954年,长江再发特大洪水,武汉市被围困百日之久,京广铁路100余天无法正常通车。

治水,成为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

“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1918年,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首次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构想。然而,当时国似散沙、战乱频仍,开发三峡、治理长江之梦,被迫搁浅。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进一步为三峡工程建设勾画蓝图。1953年,他提出:“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毕其功于一役?”

改革开放后,国力日益增强。1982年,对于是否兴建三峡工程,邓小平拍板: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

三峡工程涉及技术难题、巨额投资、生态环保等诸多难题,世所罕见。1986年至1989年,国务院组织412位专家,组成了14个专家组,每个专家组都聘请了持有不同意见的专家,展开全面论证。

1990年7月,国务院召开三峡工程论证汇报会,将新编制的《长江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交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审查。审查工作自当年12月开始,1991年8月结束。

专家组赴现场,针对地质与地震、水文与防洪、发电与电力系统、航运与泥沙、机电设备、工程规模、枢纽建筑物与施工、移民、生态与环境、投资估算等10个专题,展开实地考察。

审查意见的主要结论为:兴建三峡工程的效益是巨大的,特别是对防御长江荆江河段的洪水灾害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我国国力是能够承担的,资金是可以筹措的;无论是从发挥三峡工程巨大的综合效益,还是从投资费用和移民工程的需要来看,早建都比晚建有利。

时至1992年4月,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对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进行表决。赞成票占全部票数的67.1%,超过半数,《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通过。

当时,新华社关于决议表决通过发布的新闻报道记录了这样一幕:

“掌声里,许多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掌声里,人们知道,在共和国年轻的历程里,她的最高权力机关专门对某项建设工程作出决策,这是第一次。它意味着一个中国人做了70年的梦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现实……投赞成票的,投反对票的,投弃权票的,包括未按表决器的,都在这神圣的殿堂里表示了自己的意见,他们都有一颗中国心,都是对国家、对民族、对历史负责的。”

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论证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回忆,“这个决策过程是非常认真的、慎重的,充分发扬了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

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来自全国各地的水电建设者云集三峡工地。

工程的主要建筑物包括三大部分:三峡大坝、三峡水电站、双线五级连续梯级船闸和垂直升船机。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顶高程185米,坝轴线全长2309.47米。船闸上游和下游水位的最大落差达113米。

这是一座中国人从未攀登过的水电高峰。面对艰巨繁重的建设任务,时任三峡总公司总经理的陆佑楣,提出了“为我中华、志建三峡”的号召。

一组时间节点标注了工程建设进度的日新月异:1997年11月8日,大江截流成功;2003年,三峡工程如期实现蓄水135米、船闸试通航、首批机组发电;2006年,三峡大坝全线达到海拔185米高程;2008年,三峡工程开始175米试验性蓄水;2012年,三峡工程地下电站全部投产发电。

2016年,三峡水利枢纽升船机工程进入试通航阶段。这是世界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建设难度最高的升船机。乘坐升船机“超级电梯”,只需约10分钟,3000吨级船舶可以完成近40层楼高度的垂直升降,悠然“翻越”大坝。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曾现场体验升船机,最大的感受是:如履平地。

2020年11月,截断巫山云雨的“国之重器”三峡工程,完成整体竣工验收全部程序,工程质量满足规程规范和设计要求、总体优良,运行持续保持良好状态,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全面发挥。

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在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三峡水利枢纽、登上坝顶,极目远眺万里长江,对三峡工程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试想当年建设三峡工程,如果都是靠引进,靠别人给予,我们哪会有今天的引领能力呢。他强调“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化缘是化不来的,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为我中华、志建三峡,自力更生、敢于创新,贯穿三峡工程建设始终。

“三峡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攻克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级难题,创造了100多项世界之最。”三峡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雷鸣山说。

不久前,由三峡集团组织研制的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在白鹤滩水电站顺利吊装,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水电行业的领跑者。截至2020年,全球已建、在建的127台70万千瓦以上的发电机组中,三峡集团拥有86台。

而在三峡工程建设之前,国内自主生产的水电机组最大单机容量只有32万千瓦,比发达国家落后30年。

从大坝建设到水利发电,再到世界最大垂直升船机,三峡工程建设形成的科技成果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0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0多项。

综合效益全面发挥

建成后的三峡工程,综合效益全面凸显:江汉平原最薄弱的荆江河段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年发电量超过1000亿千瓦时,惠及半个中国;三峡河段年货运量超过1亿吨,比蓄水前提高6倍,运输成本下降近四成,长江航道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治水兴邦、泽被人民”。其中,防洪,一直被列为首要功能。

汛期,三峡水库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主要通过拦洪、削峰、错峰发挥防洪作用。2020年汛前,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受惠于三峡工程,在长江中下游,已形成以堤防为基础、三峡水库为骨干,其他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工程及防洪非工程措施相配套的综合防洪体系。

截至当时,整个长江流域共有101座水工程纳入长江流域联合调度范围,其中控制性水库41座,总防洪库容约598亿立方米。长江委通过实行流域梯级水库统一联合调度,以有效缓解中下游防洪压力。

2020年8月20日8时,长江2020年第5号洪水洪峰抵达三峡工程。这是三峡工程建库以来遭遇的最大洪峰。来自长江委的数据显示,经过大坝调蓄,超过三分之一的洪峰被截流。据测算,如果没有三峡大坝发挥作用,下游江汉平原将至少有60万人口被迫转移,超过60万亩土地将被淹没。

数据显示,2020年,三峡电站全年累计生产清洁电能1118亿千瓦时,打破了单座水电站年发电量世界纪录,成为中国水电引领世界的重要标志。

今年2月,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从长江委获悉,《新时期国家大坝中心建设纲要》编制完成。“我国治水的主要矛盾已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大坝中心主任、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钮新强表示,目前水库大坝的安全问题,关注方向已不同以往,“从关注加强工程建设,已转向关注运行管理、风险防控、功能提升、资源优化、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支撑可持续发展方向,科技手段也是日新月异。”

在陆佑楣看来,水库建设从本质上是改善环境,三峡工程要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不是去破坏自然规律,而是改造环境,改善生态环境。

时光流逝,时代变迁,“为我中华、志建三峡”的精神赓续,自然包括保护生态。

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坐落于坝区,被称作“植物王国”。“受三峡工程建设影响的560多种植物全部得到有效保护。”该所副所长黄桂云介绍。

数十年来,通过引种、传统繁育、实验室组培等多种方式,科研人员在这里培育了数十万株植物,保护的植物种类扩大至1181种,保护范围也从三峡库区扩大到了长江中上游。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11月12日 上午11:09
下一篇 2022年11月13日 上午9: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