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闭环管理

黑龙江省委教育工委

黑龙江省委高度重视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省级四大班子领导扎实推进包联高校工作,推动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提质增效,推动全省18所民办高校党建工作高点定位、高标推进、高效落实。

第一,抓细“考核标准”,以建章立制为重点立起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四梁八柱”。

一是突出系统性。坚持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党建工作一个标准、一样要求、一体推进,出台全省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五年规划,建立涵盖校、院、党支部和党员4个层面系统衔接、高效完备的党建制度体系。二是突出针对性。制发民办高校党委会工作规则、议事规则示范文本和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清单。出台民办高校党委书记选派管理办法,建立民办高校党委听取学校重大事项报告等4项机制,从制度上破解党建难题。三是突出科学性。聚焦“锤炼基本功”,创新实施高校基层党建重点任务“擂台赛”;聚焦“发展增量”,创新实施高校高质量发展增值性评价;聚焦“压实责任”,全省民办高校党委书记年度考核100%覆盖,三级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100%覆盖,形成多维度、立体化党建考核格局。

第二,抓实“内涵建设”,以结果运用为牵引开创民办高校党建提质培优新局面。

一是以考达效。近5年,民办高校配备辅导员733人,达到国家规定师生比;“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配备率达到95.73%,5年内提升47.55%。二是以考立标。连续3年举办民办高校党组织书记论坛,连续5年举办高校党支部书记素质能力大赛,民办高校获奖占比由6.67%提升至15%。三是以考促知。创新奖罚政策,将党建成效与招生计划、评奖评优、经费资助挂钩。

第三,抓好“成果转化”,以机制建设为驱动实现民办高校“一融双高”。

一是固本强基,深化双融双促机制建设。创新出台高校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具体意见,带动民办高校自主打造一批党建品牌。二是互补共享,深化结对共建机制建设。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100%党建结对共建,深化基层党组织结对201个。三是担当作为,深化服务发展机制建设。制定推动基层党建服务振兴发展具体举措,实施“百千万”专项行动,与地方、企业党组织共同组建41个产学研党建联盟。

强化党对民办高校的全面领导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

上海市教育系统加强党对民办高校的全面领导,注重引导规范办学,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第一,加强统筹领导,注重顶层设计。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突出市级统筹。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市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将民办高校工作列入议题,决策部署相关工作。市委、市政府领导深入民办高校调查走访或作形势与政策报告,协调推进重点难点工作。

二是强化顶层规划,突出布局布点。制定实施上海民办教育“十四五”规划,用党建统领民办教育改革工作。加强民办高校党建思政工作布局布点,推进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共建共享、协同发展。

三是强化贯彻推进,突出责任落实。市教卫工作党委成立市民办高校党工委,由党委分管领导任党工委书记,党工委办公室与市教委民办教育管理处合署办公,落实制定政策、选派干部、资源支持等职责。

第二,聚焦重点关键,完善治理体系。

一是强化政治建设,把牢办学方向。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推动民办高校建立完善思政工作领导体系、落实体系、评价体系。狠抓思政课建设,依托易班建设民办高校“数字马院”,探索开展“全周期混合式教学”改革。二是强化管党治校,优化内部治理。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明确党组织书记全部由民办高校党工委选派,并兼任政府督导专员,薪酬由市教委统筹发放。建立党组织书记、政府督导专员述职机制,推动建立党组织政治领导、董(理)事会依法决策、校长依章执行的民办高校治理体系。三是强化党建引领,搭建资源平台。推进基层党建标准化、规范化,持续实施党建思政“民创计划”,建立10个市级平台基地,开展育人项目100多个。

第三,强化支撑保障,赋能提质增效。

一是加大制度供给,引导规范办学。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上海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强化党对民办教育的全面领导。二是创新项目引领,支持内涵发展。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上海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创新改革举措。三是加强多元共治,推动协作育人。与教育部共建民办教育协同发展服务中心,支持民办教育协会、民办教育发展基金会等参与多元共治。

党建引领先行 规范支持并重

山东省委教育工委

山东省现有民办普通高校44所、在校生62万人。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组团式”选派、“清单式”管理、“融合式”考核,着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第一,坚持“组团式”选派,全面强化对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指导支持。

山东省委教育工委会同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从省属公办本科高校退出领导岗位、未办理退休手续的原班子成员中,选派领导干部担任民办高校党委书记。遴选公办本科高校优秀年轻处科级干部担任民办高校党建指导员,每校选派2名,协助党委书记开展工作。目前,已实现党委书记和党建指导员选派全覆盖。加强监督管理,明确选派人员行政和工资关系不变,不得在民办高校获取薪酬和其他额外利益;实行工作定期报告等制度,将日常表现和考核结果作为党委书记动态调整、党建指导员评优晋升的重要依据。构建结对共建机制,组织派出公办高校对派驻民办高校开展对口帮扶。

第二,坚持“清单式”管理,全面提升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质量水平。

制定民办高校党委、院(系)级党组织、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三级四类”党建标准,建立任务清单。推动党的建设有关内容纳入学校章程,全面实现党委和决策管理层“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健全完善党组织与董事会、监事会日常沟通和联席会议等制度,确保党组织在决策、监督、执行各环节有效发挥作用。夯实党建基层基础,推动民办高校实现组织、队伍、活动、制度、保障“五基本”100%到位。以党建“双创”为抓手,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优化党组织设置,推动党建业务融合发展。

第三,坚持“融合式”考核,全面激发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活力。

制定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考核指标,融入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高职高专院校办学质量考核体系。推动民办高校党建考核与年检深度融合,在78个年检指标中设置党建指标25个,占比达32%。充分运用党建考核结果,将其作为资源配置项目立项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党建工作考核优秀、办学行为规范的,实行资金奖补等激励政策,近5年来累计奖补财政资金3.6亿元。

提升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广东省委教育工委

广东是教育大省,民办高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均占全省高校和在校生总数的三分之一。近年来,广东省委教育工委注重以系统观念推进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把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抓到关键处、抓到点子上、抓出成效来。

第一,坚持系统化部署,强化高效联动的制度供给。

将提升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纳入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总体布局,省委或教育工委层面出台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实施意见等多项制度。成立工作专班,全面系统地将党建内容写入各学校章程,激活校内制度引擎。

第二,坚持常态化引领,筑牢把稳方向的政治保障。

高标准落实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若干措施,严格规范中心组学习等制度,坚持同组织统筹、同力度推进、同标准考核。建立省、校、院系三级培训新体系,将民办高校干部一同纳入全省各类学习培训平台,实现中层以上干部和党组织书记轮训双覆盖。精准出台党委书记选派管理办法,选准配优党委书记兼督导专员,推动落实“双向进入、交叉任职”。

第三,坚持标准化建设,突出长效发展的内涵要求。

制定民办高校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指导标准,编印党组织建设示范文本。建立党员发展季度调度机制,把好党员“入口关”。建立健全党组织常态化考核提升机制,加强流动党员管理。与中心工作融合发展,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平台、有亮点的党群服务阵地。

第四,坚持责任化推进,实现资源整合的重点突破。

印发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全省高校党建工作责任的通知,专列规范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责任,定期召开民办高校党委书记履职情况恳谈会。制定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实施末位约谈制度,实现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全覆盖。出台党建工作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印发加强民办高校党委书记工作经费管理的通知,提高资金保障和使用效益。落实党委职能部门负责人、院(系)党组织书记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激发干事创业动力。

第五,坚持品牌化示范,增强整体协同的工作效能。

成立高校党建研究会民办分会和民办高校党建研究基地,推进民办高校规范达标和品牌提升“双计划”。建立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党建、思政和专业“组团式”帮扶机制,缔结45组共建关系。

突出政治引领 抓好关键少数

四川省委教育工委

四川有高校138所,其中民办高校55所,在校学生74万余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坚决落实“全面推行党组织书记选派”决策部署,对民办高校全覆盖选派党委书记,走稳踏实“教育强国、高校何为”的四川道路。

第一,完善制度体系,政策保障到位。

坚持选派工作政治性不动摇,省委全面推动,组织和教育部门具体落实。一是完善制度体系。2017年、2019年出台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实施意见、党委书记选派实施办法,启动统一选派党委书记工作。2022年以来,陆续出台《四川省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党委书记(督导专员)选派管理办法》等文件,推动选派工作更加规范科学。二是明确岗位职责。规定选派党委书记兼任省政府派驻督导专员,细化民办高校党委书记12项工作职责和督导专员8项主要职责,以政策文件方式落实党委会18项议决事项和9项前置审议事项,保障党委会在治理结构上发挥重大作用。三是落实经费保障。明确选派党委书记(督导专员)的经费补助政策。

第二,加大人才储备,精准选派到位。

坚持选派人选政治标准,突出因岗选人、人岗相适,选派政治过硬、德才兼备的同志担任民办高校党委书记和督导专员。一是加强省级统筹。省委组织部、省委教育工委和教育厅每年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选派工作,建立完善选派干部后备人才库。二是常态政治考察。通过个别谈话、征求意见等方式,对每名同志建立个人档案,为下步决策提供依据。三是实施精准选派。民办高校党委书记空缺后,由董(理)事会提出申请,省委教育工委根据民办学校所处地域位置、学科专业特色等情况,从人才库中择优遴选人选。

第三,强化管理培育,作用发挥到位。

坚持对党委书记严管厚爱,推动对董(理)事会、行政管理层的政治引领。一是着实能力建设。实施党委书记“四个1”政治提升工程,每年召开1次座谈会,开展1次集中轮训,收集1次实践案例,组织1次党建论坛,面对面给党委书记提要求、教方法。二是着力引领事业。党委书记全面落实与董(理)事长和校长定期沟通制度,牵头完善党建和内部治理制度。三是着重考核问责。开展集体约谈、个别访谈和重点恳谈,要求党委书记每年报告1次履职情况。

“三个聚焦”推进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北京城市学院党委

北京城市学院党委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聚焦素质过硬、业务扎实、充满活力的建设目标,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第一,聚焦素质过硬,坚持不懈抓好教师思政工作。

强化政治引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认真开展主题教育,引导教师牢固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严格落实《北京城市学院教师理论学习制度》,构建自学、领学、导学、践学、研学“五位一体”的学习模式,推动干部教师学思践悟、知行合一。加强一线教师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作用,发展教师党员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培育高尚师德。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开展师德师风宣传教育,举办师德先进事迹展,发挥师德先进典型示范作用。定期开展师德师风警示教育,将师德考核结果纳入年度考核。

第二,聚焦业务扎实,不断优化教师队伍成长发展体系。

坚持分类评价。探索建立符合民办大学特点和高校教师成长规律的培养、使用、管理机制,深化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修订职称评审制度,完善职称分类评价标准;根据学科专业特点,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建立教师全面考察评价机制,实施教师分类评价。关爱青年教师。构建教师综合能力提升体系,重点完善青年教师培养使用机制。建强辅导员队伍。完善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单设思政教育职称评审系列,把辅导员作为学校后备干部选拔的重要来源。

第三,聚焦充满活力,构建结构合理、人尽其才的良性格局。

完善校院联动工作机制。坚持党管人才,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任双组长的教师队伍建设领导小组,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二级教学单位具体落实的工作格局。强化二级教学单位管理服务职能,建立教学单位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责任制。优化人才引进工作机制。坚持政治标准,结合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建设目标,不断完善多样化用人方式,推动教师队伍学历、职称、学缘、年龄、教学与科研等结构持续优化。建立灵活高效的教师引进快速反应机制,健全完善高层次、“双师型”、优秀博士教师引进政策,畅通教师引进“绿色通道”。

党旗引领守初心 同向同行育新人

辽宁财贸学院党委

辽宁财贸学院建校以来,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突出发挥学校党委领导班子政治把关作用,积极推动党委、理事会和行政同心协力、同向同行,形成党旗引领聚合力,促进学校事业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第一,坚持立德树人,树立正确办学方向。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增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自觉。一是强化党建首位意识。自转设之日起,学校即在上级党组织领导下,同步成立学校党委,以专章的形式将党的建设有关内容写入学校章程。严抓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二是建立健全基层组织。做到学院有总支、年级有支部、班级有小组、日常有活动,确保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教师党支部书记100%为“双带头人”。三是突出强化示范引领。为所有党支部配备党员活动室,广泛开展“一总支一特色、一支部一亮点、一党员一面旗”创建活动。

第二,完善运行机制,形成办学治校合力。

构建党委、理事会和行政共奋进的良好局面。一是强化价值引领。形成“党委主动谋作为,理事会支持不越位,行政执行不走样”的良好态势。二是完善议事规则。制定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等规章制度7项,构建起职由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的工作机制。推进“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学校党委书记、副书记、校长均为理事会成员。三是强化沟通协调。建立定期沟通协商机制,学校发展规划、机构设置、学科建设等重大事项在上会研究之前,需先由学校党委、理事会和行政三方领导沟通协商,形成共识再上会。

第三,推动深度融合,打造特色育人品牌。

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突出党建引领,形成强大合力,推动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一是坚持红色铸魂,建立思政工作新阵地。建设“红色展馆”,打造现代化沉浸式红色文化课堂。二是坚持数字赋能,创建教育教学改革新范式。建成人工智能一体化数智校园,搭建“数字党建”平台,推动大数据技术与谈心谈话、思想动态调查等思政工作深度融合。三是坚持组织聚力,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生态。成立校企、校村党建联盟,着力培养思想过硬、扎根基层、能担大任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浙江树人学院党委

浙江树人学院党委认真检视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弱项,通过实施“整固提升”工程,持续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着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整固“决策体系”,提升政治领导力。

一是在决策层,党委书记、副书记均进入董事会参与决策,构建党组织与董事会的定期沟通机制。二是在执行层,完善党政联席会议集体决策制度,明确党委会决策事项和参与决策事项。三是在院系层,配齐配强院系党组织领导班子,100%实现院系党政班子“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重要事项实行党政负责人“双签制”。四是在支部层,教工党支部100%落实“双带头人”制度,教师考核评价、职称晋升等重要事项必须听取所在支部意见。

第二,整固“根基堡垒”,提升基层组织力。

一是全覆盖。不断延伸支部的工作“手臂”,积极推进将支部建在交叉学科、专业团队和学生社区。二是高标准。制定《二级党组织建设标准》等,实现基层党建工作的量化实化规范化。三是增效能。自主研发“1 X”学生党员培养管理系统。现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个、样板支部3个、“双带头人”工作室1个。

第三,整固“协同机制”,提升育人领航力。

一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互构。配齐配强思政课教师,建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为主导的思政课程教学体系和“一体两翼”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二是书院与各方多跨。有效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学院 书院”矩阵式治理结构,探索形成协同育人强大合力。三是线上与线下联动。抓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建立舆情治理“直联机制”和风险闭环处置机制;发挥平台作用,坚持用党的理论创新铸魂育人。

第四,整固“融合路径”,提升队伍战斗力。

一是“以一带三”做实融合。通过以党支部战斗堡垒带动基层教学堡垒、学术堡垒和学生班团成才堡垒建设工作机制,充分激活党建工作的“神经末梢”。二是“引育留用”做深融合。全面落实党管人才工作主体责任,完善“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激励机制。三是学科建设做强融合。学校党委通过全面参与决策,推进医工信交叉、文经管集聚、多学科协同发展新格局。校院两级党组织积极探索基层组织建设新路径,扎实推进内涵建设。

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新模式

武汉东湖学院党委

武汉东湖学院党委将“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和有力抓手,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着力夯实新基础,构建新模式,涵育新生态。

第一,夯实“一高两大”社区建设新基础。

一是坚持高标准。严格按照“四地”标准规划社区建设,努力打造“湖北样板、全国示范”。二是坚持大投入。按照学生社区规划要求建设新校区、改造老校区,投入7000余万元优化升级社区空间、设施设备和智慧服务平台。三是坚持大力度。将“一站式”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纳入工作要点,纳入基层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

第二,构建“五五六”社区管理新模式。

一是推动“五支力量”汇聚社区。党的力量全面引领,建立党委带社区、党总支带驿站、党支部带楼栋、党员先锋岗带楼层的四级引领体系。管理力量率先垂范,2023年,董事长、校长带头下沉30余次,举办校长午餐会10次,解决问题108个。专业教师力量悉心指导,760名学业导师进社区、进社团;产业导师对接行业企业岗位需求。思政力量培根铸魂,184名辅导员全部入驻,24小时与学生同吃同住;思政课教师和先进典型人物进社区开微课、讲故事40余次。服务力量精准对接,12名心理教师常驻社区,460名学生担任辅导员助理、楼层长等。二是推动“五育”贯穿全程。低年级“重强基”,高年级“重增能”,毕业年级“重提质”,全体学生“重固本”。三是推动“六个维度”协同配合。改建160余间寝室为12个社区驿站,设置各类功能室;在教学楼建设42个党员教师工作室,打造学业加油站等。

第三,涵育“三融”社区育人新生态。

一是推进党建引领与全员协同融合。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董事长和校领导共同谋划、各基层党组织各负其责、全体师生党员模范带头、学生积极参与的“党建 社区”工作格局。二是推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通。推动第一课堂资源向社区延伸,一社区多导师、一社团一导师,打造“随身课堂”。近3年,培育“全国百强社团”等优秀学生组织56个。三是推进党建思政与学生日常融入。建构人人有职责、时时有人在、事事有人管的长效机制,实现党建思政与日常教育零距离。

中国教育报》2023年12月23日第3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2月6日 上午9:50
下一篇 2024年2月6日 上午10: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