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庆生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大学发布公告,明确博士研究生期间不要求将发表学术论文作为评价博士学位论文是否“达标”的基本条件。这类性质的公告并不陌生,此前媒体上偶有报道,并将此举作为响应政府号召针对“破五唯”采取的一个举措。
据我所知,在欧美以及亚洲发达国家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中似乎从来没有明文规定发表学术论文作为博士学位论文合格的先决条件。
前几年,网上曾出现有关爱尔兰“国家博士教育框架计划”与“博士生技能要求”的帖子。
其中提到爱尔兰培养博士的基本原则:“要获得博士学位,候选人必须对知识做出原创性贡献和为博士教育提供一个高质量的研究经历教育及产出与国际标准一致的研究成果和最佳实践等。”
其结果要求:“展现候选人拥有研究领域的前沿知识、发展能力和注重写作、发表技能以及针对不同受众的沟通和解释能力与水平等。”总之,没有出现要求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
众所周知,欧美国家并没有博士研究生导师头衔之说,只要具有博士学位的助理教授就可以独立指导博士研究生。因此,在我们一些学术机构邀请欧美教授访问交流的个人简介中列出人家的博士生导师头衔实属无语。
其实,在我的理念里,博士研究生是否达到基本要求实在不必用是否发表学术论文作为评价标准。
因为,作为一个合格的博士生导师判断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否合格是一个基本职能。他们不仅要指导自己的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还要经常评审或者参与同行学生的学位论文答辩。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大多数博士生导师的基本学术素养与道德操守。为此,我戏称有的教授简单地将发表论文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挂钩的做法属于“懒政”。
前几天碰到一所重点大学一个学院领导告诉我一件与此相关事情。有一位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了20多篇论文,如果以5年期限计算,这个学生平均一年发表4、5篇论文,属于典型的论文高手。然而,据说导师并不欣赏这位论文高手学生,具体原因不得而知。所以导师并不支持论文高手学生留校任教,并告知学生此后论文不要再挂他的名字了。
我很赞赏这位导师的严谨作风和学术态度。当然,这样的论文大户博士在当下我国学术界唯论文背景下一定依然吃香,据说这位论文大户博士被西部一所大学录用。
我曾经坦言,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经历高质量的科学研究过程比急功近利发表几篇不痛不痒论文更有意义,这种理念在爱尔兰的“博士教育框架”的基本原则中也得到了体现。
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某些机构规定博士研究生期间必须发表相关论文是缺乏对本单位博士生导师的信任,是担心他们给自己学生的学位论文放水的一个策略。然而,事情总还有另一方面。
据我所知,在一些国际著名大学虽然没有对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是否需要发表学术论文做出明确规定,但是具体操作由导师自行决定,这也是大学充分发挥教师自主权的体现。
例如当一个博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比较前沿,并且与导师研究方向相差较大时(这在国际名校很正常,而且往往会产出高水平博士),导师就会要求学生在提交若干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或者在论文接收后才会同意学位论文送审,并通知学生可以准备学位论文答辩以及申请博士后研究岗位(一个青年海归教授的亲身经历)。
我的一位博士研究生也有类似经历,虽然学生研究方向属于地球物理范畴,但是与我的“岩石矿物磁学”研究方向相差较大。因此,我不能对学生的学位论文做具体指导,当然也不能准确依据学位论文判断是否达到毕业要求。
在和学生协商后,我们采取了两个举措:第一,聘请一位这个领域的专家出任副导师,就像我曾先后出任过三位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副导师情况那样。第二,在他发表了与博士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多篇国际专业刊物论文后开始准备论文答辩。这些学术论文也是学生博士学位论文的核心内容。我想这些措施基本可以确保这个学生的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最后这个学生的博士论文获得了学校优秀博士论文。
我认为,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是否需要发表学术论文不仅取决于培养单位,更需要全国学术单位和专家学者的大力配合支持。
例如当一份没有发表过学术论文但是质量上乘的博士学位论文送到评审专家那里,如果专家不是认真审阅博士学位论文,而是以没有发表学术论文为由做出不良评价决议,这对博士研究生很不公平。
如何在缺乏学术论文指标条件下,依据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的综合表现评审各种荣誉称号?如何鉴别那些注重独立科学研究能力训练和博士学位论文本身质量的青年学术人才?以及如何确保他(她)们在申请各类职位时受到公正公平对待?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和社会公众共同努力做出科学合理回答。
因此,如果我们没有一系列相应措施保证,简单声称取消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规定不一定能达到政策制定者的初衷和愿望。
我国研究生学位制度实施将近40年,随着大量欧美留学人员的海归,他们将国际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理念和机制带回国内,为我国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和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我们再也不需要将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作为博士学位论文是否合格的“试金石”。只要我们博士生导师和专家学者加强自律、通力合作,就一定可以确保我国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