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研究历史没什么大用,都是些过去发生的事情,年代久远,与现实的链接很少。就算是花大力气研究明白了,也不能让自己升官发财,真是没必要浪费那个精力。
但往往看似没有什么具体用途的学问,反而有着更广泛的适用范围,也就是庄子所说的“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多看历史,不仅能开阔我们的眼界和思维,还可以帮我们洞悉事物的发展规律及预测未来。因为虽然许多现象变了、事情变了,但本质没变,规律也没变。只要掌握了本质和规律,就拥有了“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宝。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想学历史却担心太枯燥,不妨看看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历史学原来很有趣》。
这本书中采用了类似AR高科技模拟课堂的新颖形式,让16位古今中外的史学大家与学生们面对面交谈,把深刻、专业的历史学知识融入到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中,既生动有趣又让人印象深刻。
书中还有许多萌系可爱的漫画插图,把重要的知识内容以漫画形式进行总结或解读,不仅帮助读者理解记忆,也让大家暂时摆脱了文字带来的疲劳,得以放松与舒缓。
图片来自网络
在第一课中,被尊为“历史之父”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就通过介绍自己几乎踏遍北非、西亚及欧洲,观察各地风土人情、收集传说和奇闻异事的经历,以及自己希望这些宝贵经验能够流传下去的愿望,在学生们心中种下了一颗学习历史的种子。
当有同学问道,为什么老师在他的著作《历史》中讲述战争的时候,还要加上许多对自然事物如土地、河流、气候成因等不相关因素的描写,这不是在削弱战争的精彩程度吗?
希罗多德给出了耐心的回答:“我对每个历史故事都不是简单的记录,我会将这些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都交代清楚。因为只有这样,读者才能追寻到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才能找到规律,对后世有所警示。”
真正的大师不会为了博人眼球而牺牲作品的深度,这也是他们能够被后世敬仰的原因吧。
图片来自网络
而在第五课上,古希腊哲学家卢奇安导师则进一步为同学们揭示了历史学的本质。
他指出:“史学家的首要任务是如实叙述。”那些用大篇幅去歌颂帝王将相,对战争中的敌方恣意贬低、对我方极力夸赞的人,是写不出流芳百世的历史作品的,因为历史是唯恐混淆是非歪曲真相的。
“真实是历史的灵魂。”卢奇安导师告诫大家:“完美的历史学家应该是个审判者,在他的眼里没有帝王将相,他会用手中的笔如实记录发生的事件,即便有些事是当权者想极力隐瞒的”。
所以导师反复叮嘱我们:如果想去书写历史,在收集资料的时候就必须谨慎调查、反复取证,这样才能保证史料的真实度。
这种谨慎、求真的态度不仅适应于历史学,在其他学科甚至工作和生活中,如果能够贯彻这样的原则,都可以给我们带来不小的成长与进步。
图片来自网络
第八堂课上,同学们迎来了我国被后世尊为太史公的《史记》作者——司马迁。
大家对他的人生经历惋惜不已,好奇地问他当初为什么要选择屈辱地活着,而不是痛快且有尊严地赴死?要知道在西汉时期,受宫刑被视为对先祖的大不敬,不仅在世时要受世人唾弃,连死后都不能入家里的祖坟。
司马迁感慨道:“我并非怕死,也曾想过赴死以保全自己的名节。但想到父亲生前一直搜集史料,想要完成一部史著,后来却因年事已高,把这个任务留给了我。先父遗愿尚未完成,我怎能以死逃避?”
《史记》中所言:“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也很好地向世人回答了这个问题。细数这些经典的传世之作,哪个不是在作者遭受人生的极大坎坷时才著成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不能轻率地死,因为人死不能复生。我们需要努力地活着,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在生命迎来结束的时刻,让人生变得有意义。
图片来自网络
16位大师的精华历史课程,摆脱了照本宣科的枯燥与乏味,以对话的形式进行有趣互动,并引导读者的积极思考。
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这本《历史学原来很有趣》,借助16位古今中外著名历史学家的虚拟形象,让他们直接向读者讲述自己对历史的看法、独特的历史写作手法以及他们是怎样研究历史的。
同学的互动、故事中人物的思考,都可以帮助我们将历史学与日常工作、生活结合起来,学以致用。
图片来自网络
头一次读到这么生动有趣的历史书,读完后对人生、对世界的认知都有了很多感悟与提升,真不愧为清华大学出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