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UA设计学堂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
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协办单位
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所属
建筑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年会与颁奖典礼承办单位
同济大学
学术支持
《装饰》、《世界建筑》、《中国园林》
活动支持
筑巢投资集团
Contest theme
本届主题
空间的智慧
原始人找到了山洞,空间提供了庇护。从发现空间之用到进一步改造空间,甚而创造新的空间形式,背后都包含着深刻的智慧。这种智慧,包含了对行为功能的认识,对“用”的认识和态度,更有对既有空间形式的逻辑进一步推衍和发展的能力。
智慧,既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户型中实现生活的舒适,在高度密集的城市中提升效率和便利性;也是创造新的审美范型的能力和思想,借鉴机器的逻辑,不仅带来了空间组织逻辑的变化,也带来了审美观念的更迭。
智慧也意味着对生活,对大自然,对人事社会的解读能力,发现新的设计机会,开辟新的路径。
一、参加范围
中国各类开设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环境设计等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应届毕业生、研究生等。(含港澳台地区)
二、奖项设置
第一类:专业奖项
组别 | 奖项比例(占总数) | |||
建筑设计 | 金奖0.5%左右 | 银奖1.5%左右 | 铜奖3%左右 | 优秀奖10%左右 |
城市设计 | 金奖0.5%左右 | 银奖1.5%左右 | 铜奖3%左右 | 优秀奖10%左右 |
景观设计 | 金奖0.5%左右 | 银奖1.5%左右 | 铜奖3%左右 | 优秀奖10%左右 |
室内设计 | 金奖0.5%左右 | 银奖1.5%左右 | 铜奖3%左右 | 优秀奖10%左右 |
金、银、铜奖比例占作品总数的5%左右,优秀奖占作品总数的10%左右。评委会根据每年投稿的数量、质量进行一定比例的调整。
第二类:指导与组织奖
奖 项 | 评定资格 |
优秀指导教师奖 | 参赛作品得到铜奖以上学生的指导教师 |
优秀组织奖 | 参赛作品超过10组的院校 |
三、评审标准
1、应体现对社会、文化、历史及环境的关注,有正确的价值导向;
2、有明确的设计目标和问题意识;
3、清晰地表达设计分析思路和设计思考过程;
4、设计的调研和分析,也即其设计思维和设计逻辑应该是设计的一部分要特别体现出来,倡导创新性和独特性的符合设计目标逻辑的设计成果;
5、包含符合国家相关专业规范要求的完整的设计图纸内容;
6、通过效果图、实体模型照片等方式客观真实地表达设计效果与设计意图;
7、关注结构、材料构造、及设备技术条件等工程技术可行性问题;
8、版面要求图文并茂、内容完整、表达清晰;
9、正确使用标准地图(如有),不得出现敏感信息等;
10、严禁抄袭、侵犯他人版权,一经发现,取消参赛资格及已获获奖。
四、参评要求
参赛作品以课程作业或毕业设计为主,所有交送参评的作品必须符合下列要求。不符合要求者视为无效作品,不进入终评程序。
1. 提供参赛资料包括3部分:
***①专家评审部分:
上传要求:
[1]提供JPG文件,包括设计说明,分析过程,主要的平、立、剖面图和彩色效果图;
[2]JPG文件数量不超过20页(超过数额视为无效);不得出现院校、指导老师和学生的相关信息;
[3]设计说明应结合调研分析和设计流程进行,不单独列出;无设计说明、只有效果图的参评方案视为放弃参评;
[4]图片大小:2339(宽) × 1654(高) 像素,分辨率为200dpi,每张图片大小不超过20M。
***②展板使用部分:
上传要求:
[1] 提供JPG文件,下载模版并按A0竖向幅面排版制作,精度至少为300dpi,以便满足展览需要;
[2] 数量不超过2版。请在模板中的指定位置添加参赛信息【参赛类别、学校、姓名(所有作者需写完整)、指导教师(所有指导教师需写完整)、作品名称】。
***③出版使用部分
上传要求:
[1]提供主要分析图和方案设计图纸的JPG文件:一般应包括主要的分析图、平、立、剖面图和彩色效果图。文件应为原始图,无需排版,每张图纸尺寸为A4大小(297×210,横竖均可),精度为350dpi,数量不超过15张。
[2]提供相关说明文字word版:
1、参赛信息:作品名称、参赛类别、作者姓名、学校、指导教师;
2、方案设计的整体说明(不超过300字);
3、对所有提交的出版图片文件的图注(图片命名 说明)。
五、参赛程序
1.参赛单位和个人请登陆“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官方网站www.xuenianjiang.com,通过在线平台提交作品,提交时间2024年4月10日——2024年8月10日。
2. 各类参赛作品经组委会秘书处分类初筛后,将进行三次评审,分别是初审、复审、终审,时间8月—10月,预计11月底颁奖。
3. 参赛作品展板、报名表格作者栏需填完所有作者姓名,联系方式填写一人即可,后期不允许修改。均通过在线平台完成提交。线下邮寄均不给予评审。
六、补充说明
1.所有参赛者文件必须齐全,否则无参评资格,作品均请按照要求署名和提供作者详细联系方式;
2.活动组委会有权刊登及出版、展览本次活动作品,以作宣传之用;
3.凡参加本活动的设计作品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权、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等人身权利内容,涉及到相关法律问题,一切后果由作者自负。
4.一件作品只能参与一个类别的评选,不接受多个类别投稿。
5.每件参评作品的作者不得多于6人,每件作品的指导教师不得多于3人。
6.作品提交前请详细检查专家评审部分的电子文档已经清除作者、导师、院系等相关信息。在评审中如发现有相关信息的作品视为自动弃权。参评电子文档严格按照参评要求提供,不符合规格者也视为自动弃权。
7.本次活动的最终解释权归活动组委会所有。
组委会联系方式
联 系 人:文老师、李老师
联系电话(微信):18612409016
电子邮件:xuenianjiang_msc@163.com
网 址:www.xuenianjiang.com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邮 编:100084
建筑设计组金奖作品分享
作品1
作品名称:二热重生企划
参赛类别:建筑设计
姓名:曾子欣 杨浩杰 杨珺淇
学校:清华大学
指导教师:吕富珣
分享代表:杨珺淇
分享视频
作品解析
设计说明:旧厂新能,二热重生。设计以北京市第二热电厂园区为锚点,探讨工业遗存在当今的城市发展中可以焕回怎样的新生。
改造方向上,基于文献、场地、人群画像和未来需求分析,我们选取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三种未来能源,结合思考新兴办公模式和未来生活方式,确定“创意园 新社区”的改造方向。
改造策略上,为最大限度保护工业遗产并凸显其与天宁寺古建筑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我们采取“最小干预”的策略,梳理底层交通,连接东西场地,保留原有结构及管道,置入双城廊道及节点新功能体系,提供多个看向天宁寺的新视点,为整个场地注入全新活力。
改造手段上,主厂房底层两条半室外通廊面向天宁寺,划分能源区并提供新的市民活动空间。通过退台及大小中庭削减主厂房体量,六个锅炉成为三大能源体验空间,底层办公、平台展示,实现创意园与新社区的高效融合。三期、立面设计均依循绿色建筑思路体现三大能源特点。
●效果图及概念生成:我们抵达北京市第二热电厂厂区的时候,看到的是极具差异性的景象,厂区东侧的部分进行更新和建造成为了一期的创意园区,体量很小的红砖墙上爬满了绿植,剩余的区域尚未更新,一只褪色了的残破工业巨兽趴在北京初夏三十度炎热的赤黄色土地上。二热厂区这样的工业厂房建筑并非孤立,他们在工业迅速发展的城市建设时期被种植,也在技术迅速革新的发展潮流中被淘汰;他们养活了一代人,支持着数以百万计的城市发展,也在如今因为自身的区位、规划限制和高能耗注视着经历这一切的自己衰老、斑秃、朽化和死亡。
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能源利用技术不断提升,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质能、核能等能源利用形式在能源供给中占比逐渐提高,探索了能源利用的新模式。我们希望,通过对于新的城市能源利用的探索,思考可以给予二热什么样新的生机。
基于文献、场地、人群画像和未来需求分析,我们选取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三种未来能源,结合思考新兴办公模式和未来生活方式,确定“创意园 新社区”的改造方向。“创意园”以未来能源的教育宣传和研究为主,是包含面向城市居民的展示体验、面向园区工作者的研究讨论、办公会议和提供服务的餐饮休息功能的综合体。“新社区”欢迎能源企业入驻办工,为多种企业提供办工区域,也以较小体量和开放形式联通“创意园”,为城市提供开放空间。
●形态生成及爆炸分析:在具体的改造策略上上,为最大限度保护工业遗产并凸显其与天宁寺古建筑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我们采取“最小干预”的策略,梳理底层交通,连接东西场地,保留原有结构及管道,置入双城廊道及节点新功能体系,提供多个看向天宁寺的新视点,为整个场地注入全新活力。
●节点小透及节点细化:确定节点位置后,主厂房为核心构建了八米标高的廊道,服务于城市居民等参观者,在主厂房区域形成连续的环状流线。一期、三期及其与主厂房的连接区域,设置四点五米标高的廊道,进行小体量园区建筑间的链接。
两种廊道按照功能差异以框架形态和扶手形态做区分。节点构造了不同形态和不同功能以适应不同位置的需求。
●主厂房功能设定及主厂房小透:在总体形态的基础上,我们将主厂区分为了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三个部分,分别置入了基础办公、创意工坊、参观体验展览教育、综合服务等功能,并依据功能进行了形态上的深入。
●锅炉部分小透及锅炉细化分析:改造手段上,以主厂房底层两条半室外通廊面向天宁寺,划分能源区并提供新的市民活动空间。通过退台及大小中庭削减主厂房体量,六个锅炉成为三大能源体验空间,底层办公、平台展示,实现创意园与新社区的高效融合。
●烟囱和立面小透及细化分析 :烟囱作为原厂区标志性的视觉焦点之一,进行了形式和功能上的设计处理。烟囱底部置入了滨水空间和廊道,与主厂房和园区开放空间相贯通。以竖直向交通作为烟囱内部垂直链接,顶部设置观景环形步道。
立面设计依循绿色建筑思路,在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部分分别采用百叶、遮阳板、垂直绿化系统来体现三大能源特点。
●建筑剖透及总平面图:建筑剖透可以体现功能分区的各个部分,总平面图为整个厂区平面的设计呈现。
●首层平面图:体现一层各功能分区及交通流线。
●各层平面图和立面图:各层平面图呈现了厂区各标高之间的关联,体现了内部功能和空间体验的丰富性。
作品展板
作品2
作品名称:IN-BETWEEN—开平天下粮仓先锋书店设计
参赛类别:建筑设计组
姓名:傅铮、周怡
学校:东南大学
指导教师:杨志疆
分享代表:傅铮
作品解析
设计说明:基地位于广东开平塘口镇,一个被水田环绕的村庄聚落的中心地区。场地上现状存在五个筒仓形粮仓和若干附属建筑,计划在其基础上,将其改造为下一个先锋书店——开平天下粮仓书店。位于乡村的先锋书店,我们希望它能成为一种“媒介”(in-between),链接乡村与城市、人与场地、历史与未来。
调研时,我们发现粮仓前现存的“T”字形广场中暗含虚轴,当地居民在举办集市等聚集性活动时,摊位的布置、人们的活动等都会沿着这两条轴线展开。此外,五个筒仓序列也暗含一条建筑实轴,未来当人们在书店内活动时,将沿着这一实轴运动。而实轴与虚轴恰巧相交于第二个筒仓。
设计从场地中隐藏的这一线索出发,对位于实轴与虚轴交点的第二个筒仓进行灰空间化处理,使其成为室内与室外过渡的“媒介空间”,并将建筑的主入口设置在2号筒仓。进入主入口后往左走的三个筒仓(3、4、5号)作为书店的主体空间,分别设置主题:生活与社科、文学与艺术、诗歌;往右走则是作为演讲厅使用的1号筒仓,以及新加建的咖啡吧部分。
建筑的加建部分希望能够强化场地的线索与特征,而不是破坏。因此,在沿虚轴方向的2号筒仓两侧我们设计了面向广场的大台阶,来强化轴线与入口序列,将建筑牢牢地锚固在场地上,在有室外演出表演时,人们也可以坐在台阶上观看广场上的活动。大台阶通向屋顶平台,并与建筑背面的停车场通过垂直交通连接。
粮仓的室内设计部分我们首先将建筑室内地坪整体抬高,作为空调等设备管线的通道。在原有的筒仓墙壁内设置内衬墙作为保温层,同时容纳室内加建部分的结构钢柱。我们对每个筒仓采取了不一样的空间处理策略,一个筒仓就像是一个小宇宙,我们相信使用者在天下粮仓先锋书店中活动时能拥有非常丰富的空间体验。
简言之,位于乡村的先锋书店,我们希望它能成为一种“媒介”(in-between),链接人与场地、乡村与城市、历史与未来,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
●模型照片
●区位分析&筒仓现状照片:基地位于广东开平塘口镇,一个被水田环绕的村庄聚落的中心地区,场地内原有的圆形筒仓保留完好。
●基地现状:基地现状是由五个圆筒型粮仓和一座L型三层民居构成的一组老建筑群,筒仓保留完好,将作为先锋书店的主体。
场地东侧为“T”字形粮仓广场,是村庄主要公的共活动空间,集市、户外演出在这里举办。场地东南侧为大片的水景和农田,景观优美。
●总体生成:1.[基地现状] 建筑由五个圆形粮仓与两个低层民居以及粮仓间的一些附属建筑组成,建筑旁有多颗保留梧桐树,东面为粮仓广场,南面有河流与大片水田。
2. [部分拆除]结合建筑保存情况拆除原有筒仓的连接部分、低层民居,完整保留五个圆形筒仓。
3.[虚实轴线] “T”形广场,存在两条虚轴;五个筒仓存在一条实轴,人们在建筑内外的活动沿着这三条轴线展开。其中虚轴与实轴相交于二号筒仓,成为室内外活动的交汇处,将二号筒仓灰空间化,连通内外,作为建筑的主入口。
4. [流线组织] 主入口进入建筑后,左右分区分流,左侧三个筒仓为书店,右侧筒仓与新建部分为演讲厅和咖啡吧。
5.[轴线强化] 主入口筒仓两侧叠加大台阶,强化广场轴线与入口序列,形成面向广场的观众席;建立屋顶平台,连接建筑背面的停车场与粮仓广场。
6. [功能置入] 各个筒仓置入不同的书店主题,筒仓间的连接体则作为文创产品展销的长廊。
●鸟瞰实景拼贴
●总平面图:经济技术指标:原建筑面积:825m²(筒仓) 260m²(附属建筑)=1085m²
改造后建筑面积:1055m²(筒仓) 666m²(展廊和咖啡厅)=1721m²
●一层平面图&二层平面图
●剖面图
●展廊效果图
●粮仓2(入口灰空间)分解轴测图&效果图:二号粮仓位于场地虚轴与建筑实轴的交汇处,对其进行灰空间化处理,作为建筑的主入口。
仓体内置入新的内墙,划分出主入口空间与缝隙空间,缝隙空间内设置无障碍坡道与垂直交通,同时在二层设置条窗与挑台。
屋顶开圆形天窗,为空间引入光线、雨水等自然元素,强化空间的精神属性。暖色调的洗墙灯将屋顶打亮,强化屋顶的中心性与悬浮感。
●粮仓1(演讲厅)分解轴测图&效果图:演讲厅仓体置入了半围合的投影、主持空间,围绕投影面布置座位,成为圆形空间的核心;沿墙壁布置一圈书架,同时书架局部掏空设置休憩的座位,当人多没有椅子时,可以坐在书架下观看演讲。
整体空间以冷色调灯光为主,投影空间通过暖色灯光强调空间的核心性。设置筒状的吸声吊顶,来解决原本筒仓声聚焦的问题。
●加建部分(咖啡吧)分解轴测图&效果图:加建的咖啡吧部分靠近道路布置,内部空间采取三段式的设计,分为吧台区、散客区、桌游聚会区。
吧台与储藏室、配电间打包设计为一个BOX,桌游聚会区打包为一个BOX,在整个大空间内置入了这两个小BOX。
内部空间的整体框架以现代简约的色调为主,在BOX内表面以暖色调的木色装饰,营造温馨的感受。
●粮仓3(社科生活仓)分解轴测图&效果图:社科生活仓体在中部置入旋转楼梯,形成二层通高的中庭,成为圆形空间的核心。
一层沿墙壁布置书架,旋转楼梯外围用弧形桌椅进行空间限定,用纤细的金属杆件进行视线限定,围合出中部的活动阅读区。
二层沿墙壁布置书架与阅读座位,天花的梁向下延伸成为书架的竖向分隔。屋顶开天窗,为中庭空间增加采光,内部沿圆形均匀布置顶灯。
●粮仓4(艺术文学仓)分解轴测图&效果图:
艺术文学仓中部置入同心腔体空间,沿内墙外围布置书架,形成外部流动的取书空间和内部安静的阅读空间。
顶部为可进行投影的轻质吊顶,沿内墙布置弧形座位,在活动时可成为观影讨论空间。
外围空间利用自发光膜进行筒仓照明。
●粮仓5(诗歌仓)分解轴测图&效果图:诗歌仓为先锋书店端头的最后一个筒仓,在正对入口处置入一片混凝土弧形墙,与另外两片弧形墙围合出中央下沉的圆形交流空间。
弧形墙上放置凸起的十字架,背后用洗墙灯打亮,强化十字架的悬浮感与标志性,将楼梯隐藏在十字弧形墙背后。
外部加建扇形体量收头,正对河流景观,视野开阔,作为休闲阅读空间。
作品展板
作品3
作品名称:超级校园——基于校城学习网络的全龄教育综合体
参赛类别:建筑设计组
姓名:潘颖嘉、钟敏元、熊若璟、曹睿、樊闰智、陈星汉
学校:同济大学
指导老师:董屹、王桢栋
分享代表:潘颖嘉
作品解析
设计说明:
“超级校园”提出运用学习网络的方式构建全龄教育综合体。集约利用:基地位于上海临港新城,功能复杂,开发强度高。由于教学楼的限制,校园密度超高,需要集约利用土地。因此,该设计提出了—个具有超级学习网络的全龄教育综合体的整体概念以超级学习网络构建全龄教育综合体。校园涵盖从儿童到成人的全部教育职能。
自由共享:在网络中,通过分时间段弹性共享单元空间,实现错时为城市人群和学生提供服务达到混合利用学校和城市的资源的目的。
迭代开发:矩阵中的各种开放学习单元,空间可以根据城市和学校的需求灵活组合和更新作为插件灵活配置在超级学习型网络中实现功能和形式的迭代发展为未来城市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总体鸟瞰图
●方案概述
●超级愿景:超级校园是一个基于真实基地、回应现实需求、创造未来校园的探索性设计。为了满足特殊的基地限制、用户需求和功能定位,我们提出通过超级学习型网格构建“全龄教育综合体”。
●超级学习网格建构:这种学习网格,即是功能运营模式,也是空间组织模式。在功能运营上,将校园单元与商业和城市服务单元一起纳入整个系统,协同开发运营;在空间组织上,将大量复合场所以四通八达的网络连接,实现交流共享。
●超级共享:学习网络实现超级共享模式,将学部插件和共享插件紧密结合,达到超高的时空利用率。
●共享功能与学习单元:构建学习网络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城市关系。首先,我们将既有城市环境视为超级主板。嵌入不同 学部的插件后,我们将校园与城市共营的部分拆解,根据学习模式将其分为知识生产、应用、体验和传播四种共享插件。这些丰富的校城共享服务功能遍布整个地块并串联成网,结合地下空间开发,为校城提供了充沛的共享服务设施。
●各层平面图及剖面图
●幼儿园学部轴测图及各层平面图
●幼儿园学部剖轴测图、生成分析图、立面图及场景图
●小初综合体轴测图及各层平面图
●小初综合体剖透视图及场景图
●小初学习单元表及立面图
●高中学部:超级校园高中学部采用走班制,学生们有更多机会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度学习,与社会接触。因此教学空间开放、灵活、独立,校园拥有大量非正式学习空间,在校园与城市之间相交互,促进校城共荣。高中学部以聚落原型与城市发生更多交互与交流,相互彼此渗透。
●高中学部分析图
●综合体插件分析图
●综合体插件各层平面图、立面图、分析图、城市流线图及爆炸轴测分析图
●场景漫画长卷及剖透视漫游长卷
●艺术插件分析图
●自然插件爆炸轴测图及效果图
●传统的校园功能结构在学习网络中实现了重组,通过校城共享模式,各年龄段的学生以及城市人群都可以在超级学习网络中享受多样的空间组合,并利用多方资源实现自身的个性化发展。它是全龄教育综合体,也是城市的智慧源泉;它是超级学习型网络,更是城市的知识海洋;它不是幻想中的乌托邦,它就站在不远的将来,等待放异彩的时刻!
作品展板
景观设计组金奖作品深度解读分享
作品1
作品名称:之野知也——基于心流理论的潮白自然教育共建空间实验
参赛类型:景观设计
学校:南京林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苏州大学、四川大学
作者:吴语婧、张硕羽、花增锐、朱丁耀、孙馨宁、吴心远
指导教师:杨云峰、邱冰、刘源、云嘉燕
分享代表:吴语婧
作品解析
●场地分析:场地位于北京生态保护带范围内,潮白河风貌游览路径贯穿其中,是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的主题特色园之一。红线范围内外分布有阆苑临泽、澳浦飞鸿、潮白绿韵等生态性节点、古墓碑、侯各庄大庙、宋辽古井、观音寺等历史文化性节点和革命烈士纪念碑、高跷会等红色、民俗文化性节点。
●场地资源:通过对土地类型现状的梳理,现状土地的自然用地面积与人工用地面积较十年前均有增加。在生态资源方面,土壤以潮土为主,潮白河两岸分布有沼泽土、风沙土。沿河两岸上游有较高生态敏感性,河段常水位为 15.8m,河道两侧大堤校核标准为 50 年一遇。生态空间方面,以林地为主,水、农业空间为辅;南北路网彼此独立,分别纵横交错;以及大部分村庄已拆迁。
以造林治水工程为主的一系列生态整治使场地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为鸟类、鱼类等物种创造栖息地生境。通州成为北京重要的鸟类栖息地之一,鱼虾水鸟逐水而生,一幅林水相依、蓝绿交织的新画卷正在潮白河域徐徐展开。
●问题总结:基于 swot 分析及自然教育园的目标定位,设计希望自上层规划层面引入一套创新性的设计运营机制,能够在夯实绿色空间生态基底的基础上,激发游客的探索欲并使其沉浸其中。基于此提出六点设计目标。
通过涵养保育、物种共存、景观疗愈的渐进式生态策略聚焦区域更新、生态涵养的目标导向,通过还地于民、活力唤醒、共建共享的人文策略聚焦民生福祉、自然教育的目标导向,持续、探索双线交织,达到知野的目的,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共生。
●主题概念:基于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中强调的体验性和探索性,发现心流理论与其不谋而合,它产生于活动过程,属于积极情感。因此希望将其作为行动指南。以游客需求出发,在自然教育园中通过景观手段使游客达到最佳体验,是心流理念的目的。并针对不同游客类型展开,主要包括成就型、闲适型、社交型和探索型,兼顾他们的不同需求规划空间。根据心流理论,规划空间有七个方法,包括创意的空间排列、以可视化增进感知、并行而有组织的共建实验、目标人群聚焦、更新各处现有环境、场地游戏化设计以及参与者差别随机化。
●策略生成:通过涵养保育、物种共存、景观疗愈的渐进式生态策略聚焦区域更新、生态涵养的目标导向,通过还地于民、活力唤醒、共建共享的人文策略聚焦民生福祉、自然教育的目标导向,持续、探索双线交织,达到知野的目的,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共生。
●总体规划:场地空间以一带、一环、七分区、十二空间组团为布局,一带:依托潮白河河湾处森林、湿地、大坝、沙滩等多种要素打造魅力河湾带;一环:在场地原有道路骨架和河湾村落肌理的基础上,设计有一条环路,串联起整个场地,形成一条心流体验环;七分区:依据场地要素类型及相关前期分析,将场地划分成生态森林区、森林探索区、滨河活力区、雨洪科普区、鸟类生境区、村落换新区与弹性生产区七个大分区;十二空间组团:依据路网、水网、村域,形成十二个组团,不同组团具有不同的类型、功能、风貌,为自然教育注入更多样性的自然体验。
●生态森林区平面图:生态森林区占地面积128公顷,且包含大量的的现存保护性植被,因此设计对于现存的大量杨树林植被进行整体性保护,并提升打造地带性杨树林植被风光带。
●生态森林区效果图:场地特色景观设计以生态、自然、低干预为目的出发点,创造能共建共融的低干扰植物景观,减少对于森林环境的干预与开发,场地设计尤其抓住森林的地域性景观风貌,打造一系列森林生态系列主题的景点,包括森林音乐台,森林动物观察屋,疏林草地、特色花林等等。
●森林探索区平面图:森林探索区分为森林之海、林间学校和未来森林实验区三大区域,其中森林之海旨在打造成森林示范区与定向运动基地,林间学校旨在打造成充满野趣的自然教育科普基地,而未来森林实验区旨在打造成世外桃源般的共建活动空间。
●森林探索区设计策略
●鸟类生境区平面及效果图
●滨河活力区平面设计
●滨水科普区平面设计及分析
●村落焕新区平面设计
●村落焕新区共建策略分析图
作品展板
作品2
作品名称:岭南新锈·有机蔓生—基于“ 三生空间”理论与岭南在地文化下的广钢工业遗产公园景观设计
参赛类型:景观设计
学校:广东工业大学
作者:孙杨炀、周兴宇、 黄卉芯、 陈聪慧
指导教师:肖希、林韶明
分享代表:孙杨炀
作品解析
●场地宏观问题分析图:图中通过全球视野下工业遗产与发展历程分析与广钢所处的岭南芳村地区分析,工业遗产需要结合文化在地性和历史记忆共同塑造广钢新城的轴线绿色空间,同时通过分析芳村地区现状mapping与上位规划文本,总结出广钢面临的三大问题。
●场地中观、微观问题分析及总体策略图:延续图一,深入分析芳村片区的农工业历史变迁以及个时代的景观特质,并将其抽象成母体。同时提出三生空间策略,并用历史、文化与当今需求的不同要素对同一空间进行叠加定义,最后提出九个空间意向,以此为基础生成平面。
●点亮生活——共享社区带剖析图:根据不同的人群类型及其活动需求对广钢沿街两侧沿街带进行空间构建,旨在营造一个共享、其乐融融的社区带。可在花带公园、芳村植物园中共同体验自然研学的乐趣,可在社区运动场中酣畅淋漓地挥洒汗水,可在社区疏林中相伴漫步,小朋友们可在社区儿童乐园中沿着山坡共同玩耍…….大家都享受其中,彼此交谈,怡然自得。
●点亮生活——岭南印象带剖析图:在场地内进行了岭南丘陵、农田肌理、梯田肌理、高畦深沟、岭南骑楼、岭南古村落、岭南珠江水系的复现,以及岭南特色植物种植。在工业遗产场地中自然浸润浓郁的岭南文化气质,于弯弯水系中的粤韵舞台感受动听的粤剧,于落羽杉跌水林中感受岭南的流水地貌……
●点亮生活——新锈广钢带剖析图:选取三个位置进行了植物演替的表达。其主要演替的植物层次是地被,乔木,垂直绿化三个方面。随时间的推移,从稀疏到茂密,从废弃工地到生态广钢,赋予了广钢发展更多可能性。
●赋能生态——湿热气候植物营造方案及修复周期图:按照风环境的情况,可以将场地分为四大类,在结合热环境分布的“夏季高温、冬季较适宜”与“夏季低温、冬季较适宜(四季较适宜)”两类区域,正交得到 8 种不同的场地风热环境特征。依据不同场地区域的风热环境特征,分别提出对应的植物平面布局及种植模块策略,同时根据根据遗址现状提出四个生态修复阶段,形成完整修复周期。
●赋能生态——动物生境营造总体规划图:在结合场地工业遗产文化和景观风貌的基础上。通过规划若干大小不等的生境斑块,根据焦点物种——鸟类、昆虫、两栖类和鱼类的生活习性,进行觅食地、栖息地、繁殖地、交往地的生境规划,一是确保生物的生存和人群之间的安全距离,二是确保物质和能量的顺畅流动。
●赋能生态——各类生境营造策略图:在生境斑块规划完成后,结合不同焦点物种的生境需求,提出有针对性地营造策略。在园区鸟类多样性提升方面,在结合公园景观设计的基础上,从水源、植物群落、观鸟设施和鸟类友好设施4个方面,开展鸟类生境的营造;在园区蝶类多样性提升方面,按照人工干预保护的程度可以分为保育模式和观赏模式两种,再按照其中对应的空间特征不同,划分为半开敞空间、开敞空间和垂直空间三类;在园区鱼类和两栖类多样性提升方面,提出4种驳岸设计、2种庇护所设计及2种水体营造模式。
●焕新生产——产业链总体策略说明图:
运用多产业链条运营思维,从岭南传统商贸、中心城区用地和新城控规出发,以“承接、关联、升级”作为原则,打造承接老城外迁、健全片区产业、扩大共享经济效益的两条广钢公园产业链——都市农业产业链和地域文化产业链。
●焕新生产——“3 3”地域文化产业链剖析图:选取广钢公园三大视角,分别从本土商业立体广场、广钢文化博览区和生活艺术农田区,归纳和列举出承接文化产业链活动的实体空间。同时,本图还通过商铺、市场摊位等收支比估算,预测出广钢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三大阶段——本土商业模式运用期、游客目标价值期和周边社区公益期。
●焕新生产——高炉分析农业全周期产业链剖析图:农业全周期产业链为循环体系,园区设有岭南农耕研学基地、农贸产品生产空间和旧厂改造农贸市场,将工业遗址空间分别作为收益回馈、生产基地和销售渠道,重新活化利用场地,打造城市中稀缺的农耕产销一体园区。
作品展板
作品3
作品名称:结合海岸带修复的弹性城市灾疫避难所
参赛类型:景观设计
学校:清华大学
作者:闫霄玥、谢彦童、曲图良睿
指导教师:饶戎
分享代表:闫宵玥
分享视频
作品解析
●切入点1:疫情时代下的弹性城市应对策略
●设计策略
●设置功能组团
●切入点2:基于鸟类迁徙的湿地生态栖息地重建
●空间规划原型
●场地规划
●功能分层图
●各斑块功能说明
●节点图
●滨水广场
●湿地生态文化展廊
●平面图、剖面图
●湿地环境监测站和动物救助站
●弹性微观社区
●功能图
作品展板
室内设计组金奖作品深度解读分享
作品1
作品名称:世说新语——Z世代新文化商业社区
参赛类型:室内设计
学校:北京林业大学
作者:刘芳晓、韩少文
指导教师:丁可
分享代表:刘芳晓
作品解析
●作品整体轴测图:“世说新语”——z世代新文化商业社区,是我们作为Z世代对于立足传统、汲取当下、探索未来的答复。时代的推演变迁,北京西单等一众传统商业综合体的演进是否还能跟上新时代巨轮?在文化根基的延续上,我们旨在通过对z时代的新式需求,同好聚集,无限交互等生活特点的打散演绎,进而对文化与空间、商业与社区、科技与交互等关系进行组合与重构,为旧时代的它们注入新生命,带来一张属于新时代的船票。
●设计概念提出、新世代概念引入及新文化转译:
经过对未来发展定位、当代消费主力和西单现状分析,推导得出设计概念:以新世代为切入点,新文化为内涵,新科技为手段,新商业为目标,共创Z世代新文化商业社区。Z世代(Generation-Z)泛指1995-2009年出生的一代,是当今时代最大的消费主力和活力阶层。该群体的兴趣爱好反映了时代的变化。这一代被称为互联网世代,即受到科技产品、信息很深的一代。以他们作为设计的主要针对人群,能更好的拉动西单发展,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设计中区分出Z世代的四个不同圈层,设计会针对不同特点的人群规划个性化路线、匹配更适宜的活动空间。
新文化的形成是文脉与时代特色共同形成的散发传统和新颖气息的混合。文化包含实体与抽象,既有符号的象征性物质形式,又包括深层的文化价值,通过剖析并转译其历史文化沿革、活动、地位,以及场所空间所服务的活动行为等要素,描绘出该地域在历史中的生活景象。新文化转译可分为文化符号转译、空间语义提取、文化活动转译、历史地位表现、场所行为转译等来表现,从形式、空间、活动、行为和精神上对西单文化作出全面地传承。
文化符号转译方面,对榫卯、斗栱等较为普遍化的中国木结构建筑特点进行应用,在设计中将着重提取其层叠、可搭接、生长、组装等装饰、结构性语言,以其作为“原子结构”。空间语义方面,设计提取了北京常有的四合院所反映出的围合、方正空间布局和类型,梁架结构所反映出的层叠感受,并提取西单独特的庆寿双塔、西单牌楼、戏台等空间意向,以D/H比推算、空间围合推演等方式,将其空间格局以更简练的方式置入,延续场地的空间语言。
●新文化转译、主题空间对应:在文化活动方面,提取西单中特色的文化活动庙会、社交、朝圣,并以此作为特色设计点,提取其空间原型、行为语义,与时代需求、空间原有结构结合,探索文化活动在新时代的延续方式。
通过对新世代和新文化的分析,将Z世代需求与西单活动重合的部分转译为5个主题空间,兼顾文化与人群需求。西单在历史上事集结不同身份的人群的活动中心,空间类型和活动种类多样,人们在这里寻找探索自己喜欢的活动、结识同好。这里也是商业、庙会、娱乐活动集结的地方,代表的是个人身体的自我发现,和人与人交流的接口。同时,西单的礼制和宗教属性让这里带有一定的精神性。西单的这些属性可以提取为集散、探索、游戏、社交、朝圣五个特征,这不仅与Z世代探索自己的爱好并为之狂热的特征、心路历程一致,也与大部分人的消费习惯、消费过程相一致。相互对应,由此得出五个主题空间。
●主题空间设计(集结大厅空间、探索盲盒空间):
西单在历史上是集结不同身份的人群的活动中心,每个人在这里都能找到满足自己所需的商品。如今西单大悦城的设计仍以聚集Z世代和其他群体为设计的出发点,旨在形成活跃氛围,拉动文化延续和商业发展。
集会大厅作为服务于z世代消费者的“新手村”,在穿越了传统牌楼拟态的门庭后,将会进入虚幻与真实二元统一的社交空间。在这里,有与密友的私会一隅,有与聚众的演说之地;有虚拟宠物的佐伴,有实时的虚拟路线的引导;层层叠叠的阶梯与绿植的结合为消费者提供停留,休息的机会。在装饰语言上,设计应用榫卯的穿插结构,从地面连续延伸到空中,共同构成一个柱阵一般的集散大厅。
西单传统商业中心发生的各种活动都代表了“探索”,历史上的人群在这里寻找符合自己爱好的物品,这正与今天Z世代人群充满好奇,不断探索个人爱好的特性一样。将“盲盒”游戏形式与“探索”性质结合。将盲盒设计对于消费者心理-情感化设计的把握,转译至空间设计中,形成一个极具探索、好奇、空间共享却又精神独立的新型社交区域。
盲盒空间位于大悦城空间南侧的具有“垂直属性”的长条形中庭,这里与集结大厅通过路径相连接,长条形的空间形态有一种向前探索,上下穿梭的活动态势,错综复杂的路径给予空间趣味性,也使主要路线清晰明了,得以更有效率的通向下一个空间。
除了情感化设计,在垂直设计上,亦通过不同错层、构筑,营造辅助功能的所属空间。在多样功能的设置上满足不同爱好的Z世代青年。将盲盒设计对于消费者心理-情感化设计的把握,转译至空间设计中,将会形成一个极具探索、好奇、空间共享却又精神独立的新型社交区域。
●主题空间设计(游戏层叠空间、垂直庙会空间、朝圣塔楼空间):游戏是西单商业街、庙会活动、各种娱乐活动的缩影,代表的是个人身体的自我发现,也是人与人交流的接口。在这里设置游戏层叠空间,也是在逐渐将用户的身体和情感代入到文化体验中,形成与消费者需求深层的重合。
游戏层叠空间位于大悦城的西北侧方形中庭处,利用“合”的形式,围合 “异化的四合院结构”。这个空间与盲盒空间通过环绕式路径连接,同时为进入下一空间——“庙会空间”提供了行为和空间过渡的作用。
在经历了“盲盒”的“自我探索”过程后,“游戏空间”在每一层都设置一个有特色的活动主题,分别为沉浸展览、美食集会、书友圈、园林茶室,这对应了不同性格的Z世代需求,也在垂直向度考虑到了动静和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过渡。
垂直庙会是传统庙会与现有建筑结构、现代需求结合形成的产物。垂直庙会中加入庙会中常有的空间语言,如街道、商铺、戏台、茶楼、摊贩等,注重室内外空间的连接,也融合了庙会中的行为活动,例如提供视听体验的展览演绎空间,提供游览体验的街道特色空间,提供满足新奇感受的科技元素应用,提供与同好社交的休憩街角空间等。将庙会的深层次内涵与新时代、新世代联系,使得他们以更有趣味的方式在历史上延续下去。
大量的退台、挑台、搭桥、灰空间的空间手法优化空间舒适度、开放程度和空间质量,垂直向度交通组织形式的变化能够增强整个空间的利用率、景观化的程度,并满足用户的探索和好奇心理。
西单在历史上不仅是象征皇权的场所,它也是有庆寿双塔的佛教祭祀场所,这分别体现出礼制的威严和宗教的精神性.对于Z时代来说,他们对精神的追求与他们对新奇的向往一样热烈,他们的爱好就是他们所朝圣的对象,这也恰巧与西单历史上最深层次的精神性相耦合。
设计利用庆寿塔层叠、环状的空间语言,对应到大悦城原有的西侧圆形中庭,形成一个内外嵌套、交通和休憩功能、娱乐和精神活动、威严和亲和力并存的圆形塔状接泊点,连接周边空间,形成向心性、向上性的塔楼语言。
●新科技、新社区:新科技在西单大悦城中的应用以沉浸式消费体验、线上线下平台联动两方面组成。通过APP的应用为用户进行测试、确定社交身份、选择消费娱乐场所、规划个性路线,使Z时代的共性个性需求同时满足,并能快速匹配到兴趣相同的朋友。
虚拟现实技术将大规模应用在大悦城中,为用户提供交互、沉浸、联想的多元体验环境,调动用户全方位的身体感官体验,为线下实体商业提供更大优势。
后续也将通过手机客户端与空间的交互增强游览的记忆点和体验感。平台定期推送的活动也会吸引众多青年人来到线下共同参与。虚拟技术、数字化的应用也能为用户模拟使用环境,为消费者提供更为直观的产品信息。
在新社区方面,社区的打造通过空间社区化和功能社区画两个方面进行。空间社区化解决了消费场所中空间单调、与城市联系不强等问题,也增强了消费体验感。功能社区化在满足功能的同时,满足精神需求,也与西单传统社区的各方面相对应,形成内在的联系,使消费场所尤其社区不仅是满足生活需求的公距,更多的是提供了文化生态圈循环机会,从而迸发更多活力的场所。
●效果图(集结大厅空间、探索盲盒空间):最终,我们重回对空间的定义——空间的独特性、连续性和交互性。
●效果图(游戏层叠空间、垂直庙会空间)
作品展板
筑巢投资集团
作品2
作品名称:建筑嫁接与再利用——意大利Diruta教堂的新身份
参赛类型:室内设计
学校:米兰理工大学
作者:陈彦宏、孟俊廷
指导教师:Barbara Coppetti
分享代表:孟俊廷
作品解析
●石窟是意大利南部巴西利卡地区马特拉省的一个城镇和科穆纳。这个小镇的名字来源于拉丁语crvptulae或希腊语,它指的是整个地区都能找到的典型的自然成人工洞穴,如马泰拉著名的原生洞穴。在过去,这些洞穴可能是居民居住的地方,但现在它们被用作葡萄酒和食品储藏室,因为它们常年处于恒温状态。市中心坐落在两座小山上-Serritello和Terravec chia占据主导地位,从那里可以欣赏Basento河谷。石窟村沿着一片水域丰富的地区的顶峰延伸:Basento河和Bradano河、Basentello河和Blioso河以及较小的Cupolo河、Rovivo河和Acguaviva河。与该地区的大多数老城镇一样,石窟战略性地建在海拔481米的山
●Grottol公共建筑分析
●景观与建筑干预策略
●景观与建筑干预政策
●DIRUTA教堂建筑分析
●设计分析与平面图
●设计分析与平面图
●剖面图与轴测图
●效果图与轴测图
●建筑细节图
●屋顶玻璃材质分析
●屋顶玻璃材质效果
●一层大厅效果
●二层观众席效果
●花园与拱洞空间效果
●接待处空间效果
●西侧大厅立面效果
●东侧大厅立面效果
●舞台大厅立面效果
●咖啡厅效果
作品展板
作品3
作品名称:镜中旋里——限定空间下的螺旋开放宅精细化设计
参赛类型:室内设计
学校:重庆大学
作者:顾博文、 冯韵凝
指导教师:田琦
分享:顾博文、冯韵凝
作品解析
●镜中旋里为从事博主职业的四口之家设计的居所,项目位于山城市区教育腹地的高密度狭小居住区,北侧为喧闹的交通要道,一墙之隔的南侧则为静谧的老旧居民区。
●场地位于重庆沙坪坝区沙正街沿线,北侧临街,街对面为重庆七中,南侧为建工东村教职工居住区,东西紧贴临街商铺门面。总体呈现北侧嘈杂,南侧静谧,前后畅通,两侧闭塞的态势。设计要求沿街界面以及背面可以开窗,山墙面不可开窗,底层商铺门面作为家庭部分经济来源。
●考虑到居住者的身份是博主,与传统印刷及电视媒体观众接受信息的方式不同,互联网信息直观即时的呈现方式更具交互性,视频拍摄环境需要为观众带来具有趣味性与刺激感的观看。因而需要为观看者与使用者提供一种符合日常行为模式的非日常空间模式。考虑到居住者的身份是博主,与传统印刷及电视媒体观众接受信息的方式不同,互联网信息直观即时的呈现方式更具交互性,视频拍摄环境需要为观众带来具有趣味性与刺激感的观看。因而需要为观看者与使用者提供一种符合日常行为模式的非日常空间模式。
●如何在制约条件下创造出一座可以通过镜头记录居住者多姿多彩日常生活的表演舞台成为方案设计的重要议题。
●建筑面积被局促地限制在68平米,相对于不到7米的面宽建筑进深将近10米,两侧受限山墙面亦无法开窗。立面设计在主采光面的南侧开设通高玻璃窗以营造自然光线利用的最大化;北侧沿街立面考虑到视线私密性与街道噪声干扰在二层以上不设开窗;而屋顶则被作为第二采光面,在空间核心位置布置天井,在建筑中部增加采光面同时将自然渗透其中,通高空间与天井相靠布置并开设天窗进一步增加进入建筑的自然光线。室内的光线随着由落地窗、天窗和天井进入的自然光线的变化使空间里产生丰富动态感。
平面布置上为了使博主拍摄可以获取更大景深与宽敞的大开间景致,并维系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关系,重新定义了平面空间的划分方式。开放式的平面上去除所有不必要的隔墙以营造空间的延续性与互动性。环绕中庭的各层平面采用两种不同空间流线模式,首层与变化的功能模式相整合,书店、中庭、客厅与厨房共同组成了贯穿室内外的回游流线系统,创造出空间中的开放性;首层流线又与二三层一同形成层进式的线性穿套的流线体系,不同开放性属性的房间形渐进的私密性,在起居室分别通过半开放的工作室与活动室连接主卧与儿童房,使整体平面呈回旋状。天井将自然光线渗透进入建筑,并为所有空间提供视线延伸与空间过渡以保证私密性。
●由于高密度环境中用地范围在平面上的限制,空间的纵向发展成为最大程度利用楼体高度优势的方法。相较于均质化地将限定空间的高度等分为三层,剖面设计在结合平面功能布置与流线合理性的同时,采用螺旋上升式的空间组织联通平面上的共享空间,使楼板成为连接纵向空间的立体动线本身,利用逐渐抬升的楼梯消解各层高差、弱化楼层概念并获得空间的连续性与流动性、在视觉上创造宽敞性和节奏感。从书店到屋顶一气呵成、错落有致高度变化的布局除了为生活空间增加动感,还能有效地为空间赋予全新的意义。高差带来的看与被看的亲密视线关系亦是一种舞台式的格局,创造视线焦点的设计手法能够为生活博主提供美食、母婴、居家、服装4种视频属性提供不同的背景与拍摄角度,使得场景可以轻松地通过拍摄的角度进行改变,保证工作效率、提升画面丰富度并引导视线延伸以获得向深处无限扩展的空间体验。高差与平面上的转折也可以结合以改变居住者的视线,创造卧室等具有私密性的独立空间,自然产生抑扬顿挫的韵律感。相邻两种不同属性空间在高差关系中视线关系的结合为居住者带来一种新的动感。
●建筑采用轻钢结构并外露工字钢与压型钢板组合楼板营造楼板锋利轻盈的漂浮感,钢架的使用使大宽度横向窗成为现实。由钢柱支撑的建筑下半部分与由钢索悬挂于门式刚架的儿童功能区与穿梭其中的轻型楼梯共同创造了自由错落的空间模式。外墙采用的压型钢板覆盖骨架墙延续了室内的空间属性,贯通密排的垂直线条塑造了不同于内部的简洁立面形式。
●建筑如一白色镜框嵌入城市缝隙,朴素的外表之中投射出其内部与山城地势般丰富相呼应的空间层次并以谦和的姿态融入街道环境,成为一座城市的框景,亦为一种生活的镜框。
●可升降庭院、可伸缩吧台、液压机档位
●中廷及吧台模式
●可活动书柜兼隔断原理分解、可活动书柜兼隔断单元爆炸、模式研究
●构造爆炸分解
●一层轴侧
●二层轴侧
●总体策略
作品展板
【竞赛辅导可咨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