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南日报】
“今年是我们搬家的第5个年头了,小区周边有学校、医院、菜市场,小孩读书、看病等都方便,生活一天比一天好,非常感谢党委政府的关心关怀。”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安康小区韦权峰逢人就夸搬迁后的新生活。
近年来,富宁县通过建强安置区基层党组织,强化搬迁新村基层治理,持续加大产业发展和创业就业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开展绿化美化建设,全面加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后续扶持工作,为搬迁群众建设了一个幸福安稳的家园。
建强组织筑堡垒。该县坚持党建引领,采取“党组织 自治组织 服务平台”的模式从优搭建组织架构,成立搬迁安置区党支部24个,建立了基层自治组织24个,选拔有威望、有能力、有热情的居民党员为党支部书记,下派党建指导员24人,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实现全覆盖。各安置区成立村(居)民小组,推选组长、片长和楼栋长,逐渐形成网格式组织架构,实际解决搬迁户不适应楼房生活,融入难、管理难的问题,实现了搬迁群众的安居梦。
“我2019年搬迁到这里,家里面就我1个劳动力,还有1个老人和2个小孩,出不了远门。于是我在家门口开了一个小商店,又在小区里面送水,现在每年收入在3万元左右。”新华镇安康小区搬迁户黄平荣和记者算了收入账。
近年来,富宁县将安置区产业后续扶持项目纳入《富宁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2021—2025年)》,加快安置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搬迁群众增收渠道。采取“公司 党组织 新型经营主体 群众”的模式,58个新型经营主体与642户搬迁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同时,不断加大各类技能培训力度,采取“点对点”免费包车的方式输送到广东、上海等地务工。针对就业困难和无法外出务工的家庭,采取安置乡村公益性岗位和帮扶车间吸纳就业的方式实现就近就地就业。目前,举办招聘会95场次,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4560人,实现转移就业3961人,转移就业率为97.13%,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257人。
各安置点均严格落实“一约四会”制度,由党支部带领党员干部、各网格负责人召开群众会制定《村规民约》,形成定稿并张贴上墙,集体遵守;组建新村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村民议事会等,形成“人人参与、集体治理、共同享受”的自治局面。并充分利用安置区党员活动室、活动广场广泛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开展传统美德及社会公德宣传,开展文明家庭创建等活动,不断提高搬迁群众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同时,结合传统节日、少数民族特色节日等节庆活动,引导所在地居民与搬迁群众一起开展相关活动,促进新老居民人际交往、文化交流、情感交融,实现安置区各民族团结进步。
围绕安置点和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按照“50个有”的目标要求,该县不断完善安置点的配套设施建设,建设完成室外活动场地23个、活动室26个,安置区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得到全面完善。农村安置区依托原有村委会负责安置区服务管理,与迁入地群众平等共享公共服务资源。城镇安置区配套建设了幼儿园、卫生室、警务室、便民超市、文化书屋等公共服务项目,切实为搬迁群众提供就学就医服务、文化服务、日常生活服务和出行服务。
据了解,目前该县共投入后续发展扶持资金3032.49万元,发放搬迁安置户信贷资金333户1581.58万元,2022年底,全县搬迁建档立卡脱贫户人均年收入达14877元。
本文来自【云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