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师范学院始终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强产学融合、科教融会,合理利用数字技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促进农林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中持续贡献智慧和力量。
从顶层设计入手夯基固本
学校从顶层设计入手,合理利用数字技术,为助力农林经济发展夯实基础。学校“大数据人才培养基地”获数字广西建设标杆引领重点支撑平台的大数据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积极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保障粮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深化“新农科”建设,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组织成立智慧农业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等,着力打造国家粮食产业(功能稻米)技术创新中心玉林分中心、广西园艺作物院士工作站等科研平台。学校依托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知识学习技术,高起点建立都市园艺实训基地、玉林市功能农业星创天地等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17个,升级改造学校700平方米数字化温室大棚。
学校参加中国作物学会智慧农业专业委员会第2届学术年会暨粮食安全与智慧育种创新论坛、智慧农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与兄弟高校在农业专业建设、人才培养、项目合作等方面展开合作,并获得兄弟院校对口支援。参加广西“新农科”建设论坛暨“新农科”教育改革研讨会,梳理“新农科”教学改革新态势,提前布局学校“新农科”改革背景下的专业建设计划,充分激发学校在“新农科”建设中的内生动力、增长潜力和发展活力。
从教育教学入手培养人才
学校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断创新农林人才培养理念,深度破解“新农科”建设新问题,加快推动数字技术背景下的“新农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改革创新。
学校举办“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专家讲座,深刻解读智慧农业,明确智慧农业在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引导师生为提升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贡献力量。举办以“互联网 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发展”为主题的“博雅大讲坛”,提出推动“互联网 农业”发展的核心在于引导传统农业进行重大变革的观点。
学校组织开展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深入农林企业参观学习,引领学生坚定“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责任担当,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与玉林市兴业县、广西科学院产业互联网研究院等机构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平台,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培养更多符合数字农林产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助力广西农林经济高质量发展。
学校开办“卓越农林人才计划实验班”,以爱农业、强基础、勤实践、勇创新、国际化为育人理念,实施精英化、个性化和国际化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农林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努力让学生成为农业知识完备、专业技术扎实的精英型人才,为乡村振兴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从科学研究入手拓展思路
学校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经济区,围绕玉林市“智能制造”“新材料”“大健康”等产业领域,整合教师资源,建强科研队伍,提前谋划、准备科研项目申报、成果奖培育工作,积极承揽农林经济类科研项目,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学校召开“科技成果培育与提炼思考”学术报告会,从我国主要科技奖励类别概况、成果培育的关键环节、科技成果的提炼等方面,详细介绍科技奖励培育成果相关环节,并结合近年来科技奖申报和科技奖励推荐工作经验,分享科技成果提炼技巧与注意事项。组织开展数字乡村项目研讨会,提出智慧农业、农林经济管理和电子商务等多个项目合作方向,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全面推动玉林市兴业县数字乡村示范点项目建设。
学校积极推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基于‘新农科’的农林人才‘三全育人’途径探究”项目从思政教育、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全面系统探索“新农科”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标志着学校在“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改革实践”领域取得新突破。项目现已入选国家级项目。
从产教融合入手提供服务
学校把服务地方作为办学理念,秉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自觉融入地方农林经济建设之中,为地方农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数据发展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大数据应用人才培养、数字人文交流、数字技术研发、数字乡村建设和数字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为广西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与玉林产投集团、数字广西集团等企业签订数字经济共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开展数字经济的研究及人才培养。
学校组织乡村科技特派员赴北流市进行农业种植现场指导,指导农民发展特色产业、进行科学生产,有针对性地开展种、养、加工等技术培训和田间种植操作培训,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建设玉林乡村振兴直播电商中心项目,打造“产、学、研、转、创、用”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平台,为玉林市乡村振兴、农林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技能、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作者:王鑫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