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在紫杉醇生物合成领域获重要突破(中国科学家在紫杉醇生物合成领域获重要突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月27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记者今天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该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联合国内外六家单位开展技术攻关,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紫杉醇的生物合成,有望解决“明星抗癌药”紫杉醇供应不足的问题。研究成果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发表。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屏对此评价:该研究成功解析了紫杉醇合成途径中尚未被发现的若干关键催化酶,并利用植物底盘实现了合成路线的人工重构,结束了阐明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的漫长研究历史,也生动代表着我国一批中青年科学家,在合成生物学领域探索奋斗近二十年所达到的里程碑式新高度。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闫建斌介绍,紫杉醇是世界著名的植物抗癌天然产物药物,广泛应用于乳腺癌卵巢癌等多种癌症的临床治疗。然而,天然紫杉醇产量稀缺且来源单一,仅能从珍稀濒危裸子植物红豆杉中提取。不仅如此,紫杉醇在红豆杉植物中的含量极低,数千棵红豆杉中仅能提取出1公斤左右的紫杉醇,而治疗1个卵巢癌患者至少需要几十克紫杉醇。

能否寻找到一种可以替代天然提取紫杉醇的合成方法,是摆在全世界科学家面前的一个难题。2021年,闫建斌团队领衔绘制国际首张染色体级别的南方红豆杉高质量参考基因组图谱,揭示了红豆杉合成抗癌药物紫杉醇的遗传基础,为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的解析提供了基因组学蓝图和关键候选基因。

有了基因组图谱,研究团队又综合利用基因组学、化学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对多个紫杉醇生物合成关键候选基因进行筛选,成功发现了紫杉烷氧杂环丁烷合酶和紫杉烷碳9位氧化酶,并进一步解析了植物中氧杂环丁烷结构形成的催化机制,改变了环氧化物是生成氧杂环丁烷的先决条件的传统认知。在此基础上,科研人员通过人工异源合成途径构建策略,利用植物底盘实现了合成路线的人工重构,成功在植物底盘中以9个关键合成酶生成了紫杉醇工业化生产前体巴卡亭Ш。

“简单说,我们找到了一条无需消耗天然红豆杉资源、不依赖土壤种植即可获得紫杉醇的绿色可持续生产方法。”闫建斌说,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已申请或获得多项专利,这为我国紫杉醇绿色制造产业化铺平了道路。

责任编辑:梁国胜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12日 上午11:50
下一篇 2024年4月12日 下午12:02

相关推荐